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政务> 地方政务>

强化优质产业导入,赋能高质量发展 新洲区这家企业这样做

2024-03-27 10:2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中交二航局双柳港码头作业现场一派繁忙,门座式起重机挥舞着巨臂,由船向岸吊起钢板、螺旋管等货物。排队等候的运输车依次将其运往港区后方堆场,分类存放,一切显得井然有序。

“中交二航局双柳港是前场后仓布局,既能满足码头装卸需求,还能提供从物流运输到仓储加工的一体化服务。我们通过‘产业导入’邀请企业入驻港区,不仅降低企业物流运输成本,还能进一步盘活港区土地资源,实现双赢。”港区运营团队负责人庞利宝介绍道。

中交二航局双柳港区由中交二航局投资建设、武汉航科物流有限公司独立运营。自有575米长江黄金水道岸线,4个5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320万吨,配备5台门座式起重机与1台桅杆吊,是区域内承载能力最高的重件码头。航科物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洪永旺表示,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有效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部署,港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转型。在码头装卸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以水路联运、产业导入等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中交二航局桥梁产业资源优势、港区区位优势与承载资源优势,将港区由单一的物流运作平台向整合供应链相关环节延伸。港区逐渐迸发新活力,2023年码头吞吐量达到258万吨,增长率远超内河同类型港口。

聚焦发展规划 聚集资源优势

2016年,中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子新洲。目前,航天产业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加速形成,60多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相继入驻。在双柳港区方圆5公里内分布着航天科工、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武船重工集团、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等多家优质企业和项目,为港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优势。

2022年港区积极探索产业经济新模式,实现了木材、钢卷加工厂等外地建筑上下游企业“产业导入”,一跃成为产业经济活跃的“一线”。这次成功坚定了港区“码头物流+物资贸易+产业导入”运营思路。为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形成集群集聚效应,港区运营团队着手重新梳理并制定港区整体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明晰产业规划,加快推动提港区提档升级。

港区委托专业咨询公司,开展大量市场调研与分析研判,结合新洲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决定将港区打造成为华中地区示范、全国一流的桥梁产业链与供应链紧密结合的港口产业园,以二航局桥梁产业链链长企业为契机,打造绿色桥梁新材料供应链和金属材料供应链两个基地。

精准招商引资 放大磁吸效应

紧盯产业规划,运营团队将目光瞄向与绿色桥梁新材料供应链和金属材料供应链两个基地匹配程度较高的企业。深入市场,敏锐察觉到湖南湘钢洪盛集团计划在华中区域布局外延库需求。而与该企业有着密切合作的武船重工集团与港区仅有“一墙之隔”。运营团队随即主动拜访,多次邀请湘钢集团及所属洪盛物流公司实地考察,依靠航天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磁吸效应,成功吸引企业入驻园区。

“与湖南湘钢洪盛物流有限公司的产业导入合作是双方满意度较高的项目,项目契合港区打造金属材料供应链的产业发展定位,落户后可以推动港区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港区。” 港区运营团队负责人庞利宝介绍道。

2024年2月17日,港区顺利完成湘钢集团首船3500吨钢板卸货,标志着其在推动桥梁相关产业导入上取得新突破,打造金属材料供应链基地迈出新步伐。

加速产业集群 赋能区域发展

近年来,港区通过为客户提供贸易、运输配送、智能建造、末端使用等服务,将单一的物流运作平台向整合供应链相关环节延伸。不仅形成对中交二航局桥梁产业链进行补充,同时也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港区先后为中交二航局中马友谊大桥、燕矶长江大桥、双柳长江大桥等沿海沿江项目提供工程物资出运服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助力共建“一带一路”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港区通过 “大块头”项目引来产业“大集聚”,为建设金属材料供应链基地积蓄新动能。湖南湘钢集团作为国内钢铁行业头部企业,产业导入后将进一步强化新洲区钢材原材料供应,对产业链形成有力补充。

近年来,随着新洲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冷链粮食物流、农文旅、智能建造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像中交二航局双柳港这样高速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依托主导产业聚集优势,实现了由点带面、由面带片的双赢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王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