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政务> 政务信息>

【新春走基层】"乡村乌兰牧骑"唱响新春序曲

2024-02-19 16:3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内蒙古2月19日讯(记者 胡俊)“太阳出来满山山红,党的路线我们方向明……前进奋斗新征程,乡村振兴咱们立新功”……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一位年过六旬老人的一天是从一曲“漫瀚调”开始的。

弹扬琴、拉四胡、唱漫瀚调、演二人台,一曲唱罢接着一曲,大家相聚在一起,听曲、唱歌、话家常,乡村生活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熏陶下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春节前夕,“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五家尧村,深入探访这里的“乡村乌兰牧骑”。五家尧村是一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小村落,丰富的文化生活让今年的春节变得格外热闹。

十二连城乡“乡村乌兰牧骑”队长周觅柱告诉记者,“乡村乌兰牧骑”成立于2023年1月16日,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由农牧民自组的文艺宣传队,也是自治区首家“乡村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是一支文艺宣传工作队,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活跃于农村、牧区间。自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以来,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内蒙古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极大鼓舞了周觅柱所在的五家尧村,他们决定自发组成一支“乡村乌兰牧骑”,让“乌兰牧骑”精神更好地扎根在基层,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

“目前团队共有38名队员,演出的节目大部分是自编自演,传统与现代结合,包括地方小戏、二人台、漫瀚调、红歌、流行歌、民族歌和一些语言类的节目。”周觅柱说。

周觅柱介绍,建队一年来,“乡村乌兰牧骑”先后深入各村社区巡回演出32场次,包括田间地头、敬老院等,深入特殊群体(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孤寡户等)共计18户次。“有腿脚不便的乡亲,我们的队员就到他们家里演出。”

记者了解到,“乡村乌兰牧骑”队员们都来自当地农村,他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演出,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44岁,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个个精神十足、热情自信,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在五家尧村绿馨社区文化活动室,记者见到了正在为村民表演节目的十二连城乡“乡村乌兰牧骑”部分队员。他们身着传统的演出服饰,笑逐颜开,精神矍铄,优美响亮的歌声沁人心脾。

现年79岁的池桂林爷爷也在其中,作为蒙古族传统乐器四胡的表演者,他向记者表示:“我从小就喜欢四胡,学了三十多年,拉四胡可以动手动脑、锻炼身体,让人心情高兴。希望年轻一代可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不要失传。”

“我们原来都是庄户人,现在到了花甲之年,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有很多闲暇时间,不是打麻将就是打扑克,加入乡村乌兰牧骑以后,利用闲暇时间排练和演出节目,娱乐了自己也给父老乡亲们带来了欢乐。”二人台表演者、62岁的郭秀峰队员感慨地说。

温暖的社区文化活动室挤满了当地的老百姓,他们三五成群,有的老人还带自己的孙子孙女来观看。周觅柱告诉记者,队员们平时排练和表演节目都在这个活动室,村里的老人早已把这当成了精神文化交流的“根据地”。

目前,“乡村乌兰牧骑”得到了各级的关心支持,逐步成长为准格尔旗一张新的“文化名片”。“乡村乌兰牧骑”成立一年多来,持续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实践深入基层、走进百姓家里,让今年这个春节更添风采和暖意。

新的一年,队员们告诉记者,他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继续为乡亲们服务,让“乡村乌兰牧骑”永远飘扬在草原上!


【责任编辑:尤自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