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慢——守护山水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浏阳河上游有两个分支,曰大溪河、小溪河,至双江口,两水相遇,汇成一泓。大溪河在白沙,穿过白沙古镇,一路轻吟,流向远方。
轻扣古镇,携三两好友,把麻石仄巷踩出清幽的回响。时间总是漫不经心,竟将这片小街遗忘了,那些参差不齐的屋舍、人字形状的黑色瓦檐、木门前的石鼓石狮子、方格的青砖和木格的窗子,任风霜雨雪、岁月流年,古旧依然。慢,在瞬息万变的快节奏中,总被郑重其事地提起。慢一点,再慢一点,像一束光掠过老屋的天井、掠过天井中的一丛幽兰,像一缕炊烟与另一缕炊烟在空中相遇,像一片落叶与秋风的窃窃私语。慢不起来,才想起慢吗?才有了渴望、有了遗憾?
步入白沙古镇,却不由得不慢起来,仿佛坠入了特殊的场域,一切都是慢动作、慢镜头,慢慢吞吞,优哉游哉。慢了那么一拍两拍,不合时宜的麻石巷子便留了下来,飞檐翘角的祠堂也留了下来,留下来的还有那座紫烟袅袅的杨孝子庙、那座麻石垒砌的古桥。河畔的树木郁郁葱葱,似红枫不是红枫,似杨柳不是杨柳,乃枫杨,都上了年岁,须髯飘飘。临河有码头,客船解缆时铁索划过青石板的摩挲声、妇人浣洗时的嬉笑声、商人高亢的叫卖声……犹在耳际。风柔柔地吹着,好些人立于码头在摆着姿势照相,请人摁一下手机,或是歪着脑袋支起自拍杆。两岸屋舍临水而建,好些屋舍还悬在半空,只用几根木柱撑起。湘赣边界的这片古镇,有些边城的意思,颇多传奇,居民以客家人居多,屋舍有吊脚楼的影子,曾经商贾云集,有“小南京”之称。
从码头爬上来,又在小巷溜达。或有木门洞开,豆腐的清香阵阵飘来,不浓不酽,淡淡的,悠悠的,朝屋内望去,却光线幽暗,看不真切。才想起白沙古镇的豆腐很有些名气,没想到小街上这些不挂牌匾的人家,也都从事这些营生。我们几个还是经不住诱惑,走进了一户人家,正在制作豆腐的一位老者并不惊奇,微笑着打招呼,大约对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见得多了。我问老者:“一样的黄豆,一样的石膏,白沙豆腐究竟奇在何处?”老者抿嘴笑了笑,只说了一个字:“水”。
河并不宽,古镇上游的浅水中有跳石,不发洪水的时候过河,人们就从这些一颗一颗的石头间跳跃而过。亦有水坝,坝体不高。亦有河湾,湾的弧度倒是有些大。正犹疑间,两三顽童跨过跳石,从岸的那边蹦蹦跳跳到了这边。顽童着红色衣服,像一团团的小火苗,煞是起眼。
镇不大,好些老房子在搞装修改造成民宿,也有几家开张了的民宿,改旧如旧,添了一些文化元素。以前闻听民宿都走高端路线,价格吓人,让人敬而远之。老镇上的这些民宿,却“开放式”迎客,即使不住宿、不消费,进去打打卡、照照相,也没人问你是张三李四。
慢,锲入到白沙古镇的骨子里,仿佛错乱了时空,仿佛一个世纪前就是这个样子的。想想也是,慢有慢的理由。古镇散步,快不得,快了就会错过许多的风景,会对眼前的俗世不屑一顾;制作豆腐,快不得,快了就会欠那么一点点火候,少那么一点点风味;河中的竹排,快不得,快了就会钻入水底。
到白沙古镇走一走,宜慢性子。若微雨中撑开一柄油纸伞,薄雾中荡起一池涟漪,雪夜里就着松木篝火沏一杯浓茶,秋凉花径下遥看云天一弯淡月,还似一盘手动的笨重石磨,不疾不徐地研磨着浸泡了一宿的黄豆,溢满人间烟火气和点点禅意。(胡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