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大能源与气候议题上海对话”于11月9日成功举办(下)
由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重大能源与气候议题上海对话”11月9日于上海成功召开。本届“上海对话”下半场聚焦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类似措施对中欧乃至全球贸易的影响、相关前景与机遇、以及中国工业行业企业如何应对等议题。下半场对话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项目主任尹明博士主持。
下午会议一开始,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教授做开场致辞并回顾了北京时间上午半场会议的要点。他指出,在多重危机叠加的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只有摒弃纠纷和成见,通过找到有关各方都可接受的方式和路径,推动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在主旨演讲环节,德国知名智库Agora工业转型论坛低碳转型气候中性工业项目经理埃莉诺·巴蒂利特女士发表了题为“《欧洲绿色协议》、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与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主旨演讲。她指出, CBAM不仅仅是一个挑战,该机制不但可以为中国出口商带来新的机遇,而且能够激励全球层面的国际合作以应对“碳泄漏”。欧盟的贸易伙伴可借此“危机”加快制定或升级本国工业和能源排放相关的碳定价机制,而企业则可侧重建立或改进监督报告核查系统以及加大对以气候中性为导向的突破技术的投资。
发展经济学家、在贸易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深耕25年的微寰可持续研究院院长亚伦·科斯贝先生从“国际视角解读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发展”角度分享了他的洞见。他表示,当前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的一系列绿色贸易措施体现出全球对CBAM不断上升的兴趣;然而不同机制之间并没有形成密切的互动机制。要真正助力全球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及深度脱碳,需要从产业标准开始合作、增进最佳脱碳实践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脱碳合作。
长期跟踪贸易规则变化的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就“CBAM:中国产业的认知误区和应对困惑”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产业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是对于CBAM所依托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还不熟悉。中国企业在排放数据报送时面临对上游企业生产排放数据的依赖、欧委会排放默认值缺失、以及绿电规则的国际接轨等挑战。他表示,熟悉EU ETS和了解CBAM底层逻辑将有助于中国产业界更好应对相关要求。
为支持中国工业行业加深对CBAM的理解并就如何应对展开深入探讨,本场对话特别设置了主题为“中国工业行业如何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及类似措施”的闭门圆桌讨论环节。该环节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工业脱碳高级顾问王立女士主持,来自国内钢铁、有色、石化和煤化工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与欧方专家齐聚一堂,就所属行业在当前及中长期如何应对CBAM相关影响和挑战展开对话。与会专家指出,CBAM及类似措施的推行在为国内制造业出口带来全新挑战的同时,也能促使相关行业与企业大力关注全产业链低碳发展、重视颠覆性绿色技术的投资与开发、积极耦合绿色能源与原材料,促使政府加速完善碳定价体系与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全社会低碳转型步伐显著加快。专家们表示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欧洲政策惠及工业低碳转型的研究与分析,如将碳定价机制收入用于创新基金,投资低碳技术以加快清洁技术转型等。
在会议总结环节,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一级调研员徐利女士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于宏源教授先后进行了总结发言。徐利女士赞扬了本场对话开诚布公并卓有成效的讨论,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提升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的效率;第二,中国有望为全球提供更多的气候变化公共产品;第三,在关注碳排放强度与总量的同时,还应重视碳定价机制与碳金融。于宏源教授从短期及中长期的视角对CBAM和碳定价政策进行了展望。他指出,中欧各国学者及研究人员深入交流互鉴,在包括碳治理、碳定价与数据治理等能源气候领域上携手同行,恰合“上海对话”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边会所提倡的国际交流合作精神,并且是包括主办机构在内的有关各方努力将“上海对话”持续高标准举办下去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