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政务> 地方政务>

寻味赤水河 “酱人” 匠心传承千年非遗(组图)

2023-09-08 10: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初秋的阳光热辣地照在赤水河畔,略感闷燥的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浓烈的酱香,这一香气在合江上空已飘荡了千百年。

赤水河,是中国神奇的“美酒河”,在合江,传唱着一首上百年的船工号子,“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赤水滔滔,绵延千里,流淌千年,上游的酒作坊,下游的酱油场。。。。。。跟随悠扬的船工号子,穿越古今,我们窥见了赤水河两岸关于中国传统酿造业辉煌的历史。

赤水河全长500公里,流经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流域地区酿出了蜚声中外的数十种美酒----茅台、郎酒、泸州老窖。。。。。。据说,中国名酒的60%汇集在河两岸,赤水河成为了中国美酒飘香的河流。

赤水河流淌到合江,从这里汇入长江,在合江,大概与当地出产优质黄豆有关,酿酒变成了酿酱油,民间历来有酿造酱油的传统。据《合江县志》(1993年版)载:“合江明末清初即有酱园业,当时县城有福隆号京果铺……酿造酱油”。1940年合江先市镇上已有三家酱园作坊,“江汉源”与另两家酱园作坊合伙经营,将合伙经营的酱园作坊取名“同仁合号”。“同仁合号”酱油沿袭“江汉源”的传统酿造技艺。

1956年,“同仁合号”酱园经公私合营改造,更名为“同仁合号先市酱园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名为地方国营“泸州市合江先市酿造食品厂”,2014年,“泸州市合江先市酿造食品厂”更名为“合江县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

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被列入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市酱油的传统酿制技艺被誉为“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酱油厂依山而建,傍赤水河水而居,厂房按园林式建造,院中亭台楼阁,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若不是呼吸之间有着浓郁的酱香,还以为误入当地哪个大户人家的私家庭院。


靠岸的山坡上,成千上百口的酱缸如士兵布阵般的一排排整齐排列,令人惊叹。

四季更迭,时光酝酿美味,更是见证了时间的奇迹,时间无语,但却能给出最好的答卷。当酱缸里的每一颗豆子饱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在晨曦与夜露中反复发酵、沉淀,待三五年后,上等的酱油才会渗出。

而在四季的更迭中,匠人们按传统技法有条不紊的流程操作----立春上锅、立夏翻缸,立秋验缸、立冬除霜,一缸美味的酱油终将在“日晒夜露”古法酿造的“四字经”中出品。

能成就优质酱油必须有其“先天优渥”的条件,“临水、向阳、避风、纳气”绝佳的酿造环境;优质的原材料---合江产的本地黄豆、自贡产的井盐;甚至是盛装的容器也得讲究,那必须是荣隆的土陶;最最最关键的水质-----赤水河的水质优良,微生物群活跃度高,适合发酵;当然,最重要的还有“酱人们”靠经验值不断优化的酿造技艺。

历久经年风味不变,来自传承人对酿造技艺的精益求精与坚持,“酱人”匠心,在岁月的长河中将传统技艺传承与发扬。先市酱油厂有着多名国家、省、市级传承人及20余名技术工人,在厂区的晒露场,我们见到了其中的传承人之一,60岁的陈思维老先生,自小就对酿造技术感兴趣的他一入“酱门”便是几十年,他和他的伙伴们,娴熟的“操控"着几千口酱缸, “浸泡大豆→大豆入甑→蒸闷大豆(将大豆蒸一天,加盖闷一夜)→出甑摊凉(将大豆冷却)→混和面粉→晾盖制曲→移曲料入晒露缸→加盐水→日晒夜露(4-5年)→酱坯成熟,放入“秋子”浸出酱油→勾兑灭菌澄清→成品。。。。。。”每一个步骤怎么做最好,什么是最好,“酱人们”都成竹在胸。

“时间酿酒,余味成花”,酱油亦如此,当跨入酱油厂的大门,空气中的酱香带人们回到了从前,想到了妈妈手中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酱油拌饭,那是儿时的最爱。

传统酿造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耗时耗力,或也足以证明其品质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光阴沉淀,酱人匠心,独具风味,是任何用机器生产的产品所无法替代的。

赤水河缓缓流淌,岸边的几千口酱缸在烈日下,静静酝酿着时光的味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百味人生,增色加香添滋味。(尤紫璇)


【责任编辑:王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