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段铭康:炮火中的新闻战士
“每天早上8点开始听收音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摘抄新闻,再编印师政治部出版的战地小报《猛击新闻》……”谈起70多年前朝鲜战场上的经历,88岁的段铭康老人记忆犹新。
8月6日,记者来到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39师政治部新闻收音员段铭康的家中,听他讲述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
1950年1月,不满15岁的浙江小伙段铭康考入中南军政大学广西分校,毕业后到中南军区的新闻收音员训练班学习,成为47军139师的一名新闻收音员。1950年冬,他随军参加湘西剿匪。
不久后,47军接中央命令,赴朝鲜参战。“我记得很清楚,跨过鸭绿江的那天是1951年4月20日。”勤于记录的段铭康把赴朝的日期刻在了水壶上。
那时,报纸运输困难,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成了战士们了解祖国情况的“宝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记录新闻》的节目,广播员会念得很慢,供我们抄录这些报道。”每天,段铭康都会从收音机中抄下报道,交由领导审定后,再油印出来,发到前线。这些珍贵的信息,向志愿军战士们传递着祖国的温暖。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139师奉命负责对美开城谈判的警卫工作。那段时间,很多记者到139师采访,段铭康也因此和各国记者们有了较多的来往。
“新华社记者阎吾、法共机关报《人道报》记者贝却敌、英共《工人日报》记者阿兰·魏宁顿……”段铭康如数家珍一般,回忆自己见过的名记者。
开城谈判举行时,段铭康还曾和战友一起,顶着烈日,拍下了美军代表团直升机降落的画面。“那是我第一次见直升机,可惜没拍到美国谈判代表坐上挂着白旗的吉普车的场景。”段铭康的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
“我们那时白天休整,晚上行军。”段铭康介绍,新闻收音员的工作时间和部队的行军时间正好重合。“部队休息我编报,部队行军我行军。”每晚,部队都要徒步行军60余里,段铭康没什么时间睡觉,行军时常因犯困撞在前方战友的身上。
尽管是文职工作,少有上阵杀敌的机会,但段铭康也有过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有一次,段铭康到前线指挥所执行任务。出发前,敌机突袭。想起防空洞中还有重要文件,段铭康奋不顾身地冲了回去。跑到一半,敌机飞来,段铭康迅速躺下。心系文件的他看着呼啸的飞机,心中默念:“不要掉下来,不要掉下来。”炸弹从段铭康头上“贴皮而过”,在不远处爆炸。段铭康没什么大碍,但营地的战友却牺牲了不少……说到这里,段铭康的语气沉重起来。
又有一次,段铭康在辽宁铁岭接受收音员培训,返朝途中,一架美军飞机突然出现,追着段铭康坐的运兵车进行扫射。司机猛踩油门,一路狂奔,终于在一片隐秘地带甩掉了敌机。停下车来,段铭康才发现,车上两名战友已中弹负伤。
尽管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段铭康却说,自己从没有怕过。
除了编报工作,段铭康还负责战地总结工作。在对美防御作战中,139师某部强攻338.1高地,全歼美骑1师一个加强连。战后,段铭康奉命对该部政治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他出色的汇报为志愿军战时的政治工作提供了参考,段铭康也因此荣获三等功。
回国后,段铭康跟着部队在全国多地驻防,后被分配回湖南,在武警湖南总队工作直至退休。
采访最后,段铭康老人默默起身,打开一个珍藏的小箱子,向记者展示他撰写的战场回忆文章,一页页慢慢翻看。战场上的峥嵘岁月,始终在他脑海中激荡。(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