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政务> 政务信息>

“挂职”当“任职” 乡村振兴更有力——中国外文局帮扶晋中左权桐峪镇工作纪实

2023-05-16 18:22

来源:中国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报道讯(闫志轩 报道)天地之间一毛公,化茧成蝶卧蚕中。天下文章在笔架,上下同欲如意胜!到访山西左权,马不停歇来到桐峪镇,如愿看到了罗南杰诗中所写的桐峪“四大名山”。

“从到任的第一天起,我就把‘挂职’当成‘任职’,总想着为老区人民多做些实事好事。”自称“左权农民”的罗南杰,是中国外文局驻左权挂职干部、桐峪镇党委副书记,在镇上分管文旅产业和文物保护,一聊起桐峪,便滔滔不绝:太行山水、红色文化,还有核桃油和山里散养的藏香猪……罗南杰深爱着“第二故乡”的一草一木,也迫切希望把桐峪这个“富矿”推介出去。

                    乘着县里文旅发展的东风,上武村扮靓村容村貌,准备发展民宿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地处八百里太行山中段,境内山大坡广,土地肥沃,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被称为“太行山最美的地方”。特别是麻田、桐峪一带,山水雄奇灵秀,形象灵动,素有“旱地桂林”“北方桂林”的美誉。“我们桐峪可是美中最美的地方”,从桐峪镇一路向北,不到两公里就来到中庄村,这里是罗南杰最喜欢来的地方,也是将桐峪美景尽收眼底的观景胜地,毛公山、卧蚕山、笔架山、如意山四座山形态各异,青翠连绵,仿佛置身一幅山水名画,十分畅快。

罗南杰介绍“前方鲁艺”旧址中留下的军旗、党旗、革命标语。

车行再北,来到上武村,“这里是‘前方鲁艺’旧址,在1942年5月大扫荡中,有至少三十余名前方鲁艺师生英勇报国,与同期牺牲的何云等新闻烈士一起,留在了太行山的青山绿水间。”罗南杰指着正在修缮的古院子,墙壁斑驳的印记述说着发生在这里的光辉历史:1940年冬,前方鲁迅艺术学校随八路军总部、中央北方局等军政机关迁驻辽县(现左权县)上武村,开设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系,开办了木刻工厂(出版社),由此开展了形式丰富、成果丰硕的抗日文化工作,并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文化建设和文艺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武村鲁艺旧址现存600余平方米,北房是一个60平米的二层民居,从狭窄的楼梯步入二楼,三面墙壁上党旗、军旗、抗战标语依然清晰可辨。罗南杰介绍,壁画中的党旗是在中国共产党1942年4月正式确立党旗标准前,“官方”绘制并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

桐峪镇南冶村的藏香猪放养在山林间,以百草、野果为主食,因其原生态的养殖环境和鲜美营养的肉质,深受大城市客户的青睐。

从旧址出发,踏上“鲁艺小道”,往前便是“前方鲁艺历史文化纪念馆”,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目前正进入项目后期和推进布展中,预计6月份完工。

同样正在建设中的还有“桐峪·1941小镇”,也是“红色左权”旅游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桐峪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是新中国的曙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统一战线制度从这里走来,是具有唯一性的品牌。左权县桐峪镇不断加大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力度,围绕晋冀鲁豫临时参议会旧址将红色资源进行主题式呈现,将红色文化资源串联成线,让革命遗址和历史故事“活起来”,使红色景区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的体验地、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的“打卡地”。

外文局为左权桐峪学校建设的“复兴书屋”广受学生欢迎,成为学生们阅读学习充电的“第二课堂”。

令罗南杰高兴的是,镇上的“桐滩写生驿站”即将落成,该项目是左权县重点打造写生经济——“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的中心区之一,位于桐峪镇东南角,群山环抱、交通便利、景色优美,毗邻中央北方局党校旧址、129师司令部旧址、民主政权诞生地临参会旧址和“前方鲁艺”旧址及纪念馆,人文历史厚重,红色资源富集,是写生、旅游、研究红色历史的好地方。“桐滩写生驿站建成后,可同时容纳300余人食宿。到时候会吸引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写生创作”,说着,罗南杰掰着手指算起了经济账“未来年接待如果达3到5万人,年收入就可过亿呢”!

左权县桐峪镇和平果业的果园里,外文局捐建的滴灌升级项目,节水节肥、省时省力,助力果农降本增收,脱贫致富。

作为中国外文局定点帮扶左权工作队的一员,罗南杰深感责任重大,也欣慰于左权喜人的变化。20年来,外文局帮扶工作队一茬接着一茬干,紧跟国家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的步伐,新一届帮扶工作队从党建、文旅、人才、产业等六大任务入手,助推“左权·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桐峪1941”乡村振兴提升项目,积极发展苹果、核桃等农特产品经济,出人、出力、出策,融入全县发展战略、集中打造“写生基地桐峪片区”,下大力气推动“黑山羊”“藏香猪”规模化养殖并成功申请“太行百草猪”品牌……为左权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山水长一色,风光又一新。桐峪,再一次出发,正昂首阔步走向乡村振兴的金光大道。

(连正 摄影)


【责任编辑:尤自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