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刘坤德:勇当“拓荒牛”,奉献光与热
他在18岁时选择当兵,奉献的是青春,他在35岁时选择参与深圳建设奉献的是激情,他在50岁时选择创业奉献的是智慧,他在60岁退休时奉献的是爱心。如今,74岁的他,仍在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善意,他是艰苦奋斗的垦荒牛也是功勋卓著的创业人,他是刘坤德,一个一生都在奉献祖国的老兵。
投身深圳建设
奉献热血青春
1966年,18岁的刘坤德选择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02部队,作为基建工程兵的第一批义务兵,刘坤德曾参加甘肃省酒钢、贵州省“87”厂、辽宁省本钢、上海宝钢建设,为祖国钢铁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男子汉就得干出点大事”,1982 年,刘坤德勇当“拓荒牛”,响应改革开放政策南下深圳,带着满腔热血投身到火热的特区建设中。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党作出的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决策。于是,他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的第一批义务兵——参与了特区的住房建设,见证了深圳住房制度改革。
据刘坤德回忆:“当时无处休息住宿,安营扎寨。深圳当时安排给工程兵的驻地是远离宝安老县城的荒山野岭。一切生活问题都要自己动手解决。大家用树叶搭建了一栋竹叶宾馆,但当时深圳遭遇特大级台风,整个竹棚被掀翻,官兵风餐露宿,苦不堪言。”
但是基建工程兵们不畏大风,不怕吃苦,很快又投入经济特区建设。秉承着“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设方针,刘坤德和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们一起打响了开拓、创新、奉献的时代最强音。
创业敢为人先
逐梦崭新时代
脱下军装转业到新的战线上,刘坤德不改铁军本色,敢闯、敢试、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在深圳大胆改革创造出的许多个“中国第一”里就有刘坤德的贡献。
1983年转业脱下军装后,刘坤德将深圳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90年任市房管局办公室主任期间,他发现业主对福利房装修不满意,导致大量建筑资源浪费。“毛坯房”的概念就是他敢为人先、深入调研后提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市政府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建设的福利房装修比较简单,标准比较低。住户分到房屋后,许多人打掉简单装修。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深圳市住宅局从莲花二村开始建设毛坯房。毛坯房从一开始的建设逐步流入到全国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几十年来经久不衰。说明它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是一项成功的创新。
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基建工程兵转业干部提出的建设毛坯房的改革措施,没有任何政府部门的推广,却在全国流行起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刘坤德对此坦言:“参加特区建设,是一段艰苦而光荣的历程,也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满怀人间大爱
唱响时代赞歌
从出身农村的平凡青年,到创业成功的特区建设者,刘坤德对部队的教育和历练心怀感激。在他创业成功后,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大爱精神投身“讲好改革开放深圳故事、弘扬深圳拓荒精神”和“关爱退役军人行动”等公益事业中。
刘坤德出资出力成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工程兵复明基金”“关爱拓荒牛基金”,组织编撰的基建工程兵战友名录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个人及基金会累计捐赠达3000万元。个人曾获“2021年深圳最美退役军人”、“深圳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并获评为“鹏城关爱退役军人形象大使”。
2007年,刘坤德患上白内障,眼睛几近失明,手术后重见光明。刘坤德重见光明,开始了帮助战友“复明”的公益之路。先是通过匿名捐款委托公益组织和医院,帮助广东、贵州、甘肃生活困难或者遭遇眼疾困扰的战友做复明手术。
之后,他通过拥军优属基金会和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为深圳基建工程兵和家属做复明手术捐款300余万元善款,并带动捐款近百万元,让14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刘坤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向灾区捐款50万元。
2018年,刘坤德出资100万元在深圳市慈善会名下发起设立“关爱拓荒牛基金”暨守护拓荒牛计划,帮扶困难的深圳退役的基建工程兵,共筹资1250万元。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他率先捐款10万元,并发动近千名基建工程兵战友共同捐款80多万元,通过关爱基金会捐赠到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武汉和荆州、荆门市、黄石、宜昌等地的抗疫一线。
2022年深圳疫情形势持续严峻,刘坤德看到活跃在抗疫一线的深圳老兵为街道、社区的抗疫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专门打电话给关爱基金会,领捐10万元给红星志愿服务队采购抗疫物资,并策划推动了“关爱红星志愿者·致敬抗疫一线老兵暖心行动”。
刘坤德常常“帮扶战友”,深入退役军人家庭慰问,为困难退役军人家庭“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