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卢运柏:43年“冲锋不止”
他,是从1979年战火硝烟中走来的“红一团”“敢死队长”,荣立个人二等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他, 1992年少校转业时不讲条件,甘愿做最基层的普通办事员,啃下征地2000亩的硬骨头,推动城市化建设。他, 1994年临危受命,令两家地方国企柳暗花明,为政府分忧,2002年甩掉铁饭碗带领下岗职工自救,为社会解愁。他,2010年退休后,甘做义务筑路石,组建老兵志愿者巡逻队,组建“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推动退役军人建功新时代。
他叫卢运柏,43年来“冲锋不止”。从穿上军装,对党和人民一腔赤诚,到脱下军装,依旧“退役不褪色”,他始终以党员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站起来,是一面旗帜;俯下身,甘为人民公仆。
沙场征战:哪里需要哪里上
1955年,卢运柏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爷爷是当年东江纵队的地下工作者,父亲则为公安事业奉献了一生。1976年,做过知青下过乡的卢运柏在乡亲们的敲锣打鼓欢送声中参军入伍,进入了“红一团”。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仅仅11个月,便当上了连队最年轻的班长。
1979年,边境战争爆发,时任连队副指导员的卢运柏奉命来到战场,执行穿插任务。经过三天四夜的激战, 他带领15名“敢死队员”穿越雷区,以2死12伤的代价攻占了18个高地,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探某攻坚英雄连” 荣誉称号,卢运柏荣立个人二等功。
直到今天,卢运柏还时常会想起那个画面:一位奄奄一息的战友抱住他的腿,掏出满是褶皱的五元钱:“如果我不能活着回去,一定替我用这五元交党费。”战友当时的津贴是每月六元。
不久,卢运柏又接到了新任务:到新组建且难管理的六连做士兵的思想工作。卢运柏找到了突破口,采取党员包干、先进带后进的方式,优秀者可以调转实现价值空间。
再后来,他当营部副指导员,当师文化补习学校校长,当部队农场指导员、军马队长,当部队医院基建工程办主任…… 哪里需要卢运柏,卢运柏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商场搏击:新战场的“拓荒牛”
1992年,从军16载的卢运柏准备转业返乡,当时凭他的条件,完全可以自选一个称心的单位。但是听说广州“外经委”缺人,他便主动请缨,谁知到任了才知道,这里只是县城一个以征地为主的临时性“开发办”,职位也只是个普通办事员,再加上开发办与当地农民关系僵化,矛盾深重,着实是块儿“烫手山芋”。
按规定,卢运柏完全可另选单位或争取职位。但一阵儿失落和“委屈”后,他觉得不能让人小瞧退役军人,想亲身证明“转业干部一样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这个决定让大家颇为不解。
37岁的卢运柏主动接过征地任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和同事卷起裤管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谈心,了解双方矛盾的缘由。卢运柏各个相关单位来回跑,思想工作几头做,最终短短三个月便征地2000亩,超额完成任务。他的“战绩”在广州市外经贸系统引起了轰动,单位领导感叹道:“军人就是能干,以后会多招些退役军人。”
1994年4月,“开发办”撤销,卢运柏担任新组建的广州银通房地产有限公司经理,公司蒸蒸日上之际,又被调到负债高达1500万元的银通贸易公司。到任后,卢运柏一边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一边大刀阔斧调整经营思路,不到三个月再次起死回生。
战场上瞬息万变,商场上也是千变万化。
2002年国家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除卢运柏外,公司40名干部职工全部下岗。听着职工们的抱怨,卢运柏心里也不好受,“闹是不行的,但如果大家都下岗了,这40多个家庭该怎么办?”
卢运柏深思熟虑后,又做出了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带领大家办公司,自己开创新天地。
“为职工解愁,为社会分忧,这是我的责任。”靠着这句承诺,增银机械制造公司正式成立了,吸纳了一批下岗转业退役军人。后来,卢运柏又独资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半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凡是退役军人或者他们的子女,都可以给予优惠。”
拆除祖屋:却是无情胜有情
2010年,退休后的卢运柏却比上班还要忙。他从商海一线再次奔赴基层社区一线,主动向街道请缨担任“红色文化导赏员”,同时开办“童学馆”。
他说:“我要在有生之年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正当学馆“日出江花红胜火”之际,禾丰社区3000户居民(大多是东纵后裔)阻止“三旧”改造推进,其中也涉及了卢运柏家的房子,以及17户亲戚家的老屋。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拆除供奉祖先的老屋, 破旧立新,难免过不去心上的坎。卢运柏又带头站了出来,首先动员自己的亲属拆老屋,亲人们一时难以接受,警告他不要带头搞拆迁,否则以后再也不让他参加家族拜祭活动。
“拆!从我家开始拆!” 亲人们却没想到“无情”的卢运柏竟狠下心“大义灭亲”, “连祖宗都不要了,就是个疯子!”。
任凭亲戚朋友,乡邻如何冷嘲热讽,卢运柏还是苦口婆心同他们讲政策,讲未来,讲利弊。渐渐地,村民的门不难进了,脸不难看了,话不难听了,心里疙瘩解开了。“轰隆!”,随着一间间旧屋作古,一栋栋新宇迭起,一座靓丽的新社区楼群矗立起来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凡是组织的要求,卢运柏都会不遗余力去做。他不计较什么是“牺牲”,只记得战友们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作为活下来的人,卢运柏希望连带着战友的那一份,为更美好的未来添砖加瓦。
宝刀未老:带领退役军人建功新时代
2018年,永和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面对街道40多家外资企业,8万多流动人口,501个在册管理的退役军人,服务站长黄媛媛在思考两件事:一是如何把“老兵”聚起来,令其有归属感?二是如何服务好“新兵”,使其发挥力量?
她首先就想到了卢运柏,决定聘他为永和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思想政治指导员。
面对一些老战友的不理解,不配合,卢运柏组织了一次思想转换活动,邀请参战老兵到广西凭祥烈士陵园缅怀牺牲战友。他指着墓碑说道:“这些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长眠在地下的战友,这些为我们挡过子弹的兄弟是真英雄,他们长眠地下40年,我们则多活了40年。我也理解现在还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可有人自认为打过几天仗,就以大英雄自诩,提一些无理诉求,这就不合适了。”
面对近年来新退役的“战友”,他琢磨探索编制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新模式。2019年底,全街退役军人按照退役年份编班,组建了“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每班建立微信群,制定了学、比、赶、超制度,建立起十不准纪律要求, 要求每季度召开一次连务会,每班常态化组织召开班务会。依托这个连队管理模式,党支部建了起来,党课上了起来, 党员和群众联系了起来,退役士兵的心也暖了起来。
新时期退役军人的政治思想应该怎么做?卢运柏的回答是,“要用新方法,要送到心坎上。”
“没人喜欢听说教,我们要拿出真心对他们,不让他们失望”。他身上有一个小本本,写满了参与志愿工作的心得和方法,其中一条便是“找得到,留得住,服务好,用得上。”
卢运柏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解老兵生活需求、烈士和烈属家庭现状上。对此,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都有感触:卢叔就像一根“纽带”,帮助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和退役军人实现良好的联系互动,使退役军人的诉求能被及时反映并得到解决,让退役军人能在这里找得到归属感、获得感、崇尚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这些年,卢叔就像我们的定海神针一样,只要他往这里一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黄媛媛这样评价。尽管忙碌,但卢运柏始终干劲十足,带领退役军人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卢运柏从不觉得自己牺牲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他想的全是“我还能做什么,我还能付出些什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