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王晓丽:最美芳华献国防
王晓丽,山东即墨人,中共党员,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办公室教师。
2009年12月,王晓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服役于火箭军(原第二炮兵)某旅。服役期间,王晓丽勤于律己、勇于挑战,主动请缨到一线战斗部队,光荣的加入我军第一支女子导弹发射分队,并担任一号操作手,由于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并作为第二炮兵优秀大学生士兵典型进行广泛宣传;2011年12月,王晓丽退伍返校继续学业,军营塑造了她的勇敢坚毅的性格,也在她的心中种下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她希望能够让更多同学了解国防、参与国防,申请担任了学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武装部的辅导员,表现优异,获得了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2015年7月,王晓丽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主要负责学校国防教育及国防人才培养工作,并承担学生军训、运动射击、国防类选修课程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自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始终不忘退役军人身份,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的神圣职责,保持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课上,坚持德育渗透,寓德育于教学中。课下,在重大活动及学生日常管理教育中,坚持对学生国防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也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兵味”的老师,获得了清华大学林枫教师奖、清华大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清华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优秀奖、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
导弹发射方阵:要做“女1号”
在参军入伍路上,王晓丽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从最初成功入伍到加入光荣的集体——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而她也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回馈上天的偏爱。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是由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女兵组成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部队里的女兵平均年龄23岁,几乎全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导弹发射专业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想要到发射车上实装操作,必须要经过重重考核。对王晓丽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理论知识和体能。由于王晓丽晚加入近5个月,专业知识已经落后战友太多。第一次理论考试的54分让她倍感羞愧,从那时她开始了与导弹知识的长期 “作战”。白天正常参与训练,晚上别的战友休息时,她就到学习室加班学习。通过学习,王晓丽了解到导弹的 1号手操作台是导弹发射车的“大脑”,技术和操作最具挑战性。尤其重要的是,1号手能亲手按下“点火”按钮,把“巨龙神剑”送上云霄。“我要当1号”,这成为了王晓丽当时最大的愿望。为了实现成为“1号手”的目标,王晓丽白天在发射车舱里对着1号操作台练习,熟记操作台规程,晚上自己根据规程在本子上默记。为了背记电路,她把不懂的问题记在本子上,休息的时候去问战友,战友不懂的就去问男兵师傅。一个“号手就位”动作,每天要练上百次;复杂的指挥控制操作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半寸高的作战靴后跟,磨平了两双,补了又补。两个月后,在专业考核对抗比武中,王晓丽三次夺得第一名,通过了“1号手”考核。
执行任务:备份是最后的王牌
2011年7月,女子发射单元奔赴青海执行实弹发射任务。这是王晓丽第二次踏上高原执行任务。高原的气候非常恶劣,为了能尽快适应高原的环境,王晓丽和战友们每天都要四点钟起床训练。广袤的戈壁滩上荒无人烟,甚至连路都没有,她们在戈壁上压平地面、挖沟建渠、支起帐篷。雪山底下,帐篷排排而立,每天晚上站岗的时候能看到高原繁星璀璨的天空,王晓丽说“那是我见到过最美的夜空”。
然而夜空虽美,王晓丽却无心欣赏了。在实弹发射前两天,我所在的发射单元被定为备份单元,与“最后一击”失之交臂。王晓丽不明白,她们所在发射单元的考核成绩最好,她们抽中的发射车性能最好,甚至在预发射练习时,王晓丽因细致的操作发现了一次设备故障,避免了一次发射事故发生。“所以为什么她们会成为备份?”成为了王晓丽所在单元女兵们的不理解。领导们细心地找她们谈话,被定为备份,说明她们单元的技术过硬,备份之后再无备份。备份单元是非常光荣的,备份才是最后的王牌!最终她们还是服从安排,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发射当天,当在耳机里听到“1号退出发射”的口令时,王晓丽完成退出操作,和战友们走下发射车,看到另一个阵地导弹腾空而起,王晓丽还是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这是喜悦的眼泪,为第一支女子导弹发射分队感到高兴而自豪的眼泪。
国防情结:化作军营领路人
2011年12月,王晓丽退伍离开了火热的军营,回到了清华园。回到学校之后,她牢记军人本色,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也在想如何更好的发挥一名退役军人的作用。她主动申请担任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武装部辅导员,并连续三年担任了海淀区征兵形象大使,助力海淀征兵。2015年7月,王晓丽硕士毕业,在众多就业选择中,王晓丽坚持本心留校继续为国防事业舔砖加瓦。
王晓丽主要负责学校国防教育以及国防类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并承担学生军训、运动射击、国防类选修课程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国防育人是清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在必修课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军事选修课程、日常的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纪念活动上,总是能看到王晓丽的身影。通过组织暑期航海实习实践和参观航展,她带领着热爱国防喜欢军事的同学真正步入军营,与部队官兵同吃同住,体验军旅活动。2017年,王晓丽作为主要咨询教师,创立“八一”工作室,主要为有意向到国防领域就业的同学提供一对一咨询,帮助同学认识了解军队和国防相关行业,解答学生困惑,规划发展路径,至今已咨询了近两千人。在学校征兵工作中,王晓丽也发挥“老班长”优势,带领退伍同学组成了清华征兵宣讲团,深入院系进校征兵宣讲。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校园实际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矩阵式征兵工作体系,为大学生士兵征集与培育长效机制提供“清华方案”。王晓丽作为征兵工作过去的受益者,如今又为学校征兵工作反哺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直接负责征兵工作的一线教师,她清楚的了解国家、北京市的相关政策,为同学们提供政策咨询。坚持探索“三全”征兵宣传动员模式,学生入伍后,王晓丽主动带队到部队看望学生近60余人次。在学生退伍后,王晓丽又协助他们融入学校。2021年,在她的支持下成立了退伍老兵专项“戎归”计划,助力退伍老兵尽快融入学校生活学习。同时,王晓丽作为执行主编,编撰出版两部《清华园里的退伍老兵》,为传播清华退役士兵“忠诚、勇气、血性、荣誉”的精神特质,提供了有力载体。
王晓丽成为了学生和军营、国防的中间的领路人,把国防面貌展现给普通同学,把一批批志在国防的同学送往军营。在一个名叫“小丽的炊事营”的微信群里有近两百位清华退伍大学生士兵,“小丽姐”是他们共同的亲人。
回归校园:做有“兵味儿”的老师
学为人师,行为师范。对王晓丽来说,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求真务实,以身作则。这既是出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也是她身上军人风格的体现。“退伍不褪色”,虽然已经脱下军装,王晓丽却始终提醒自己,军人的优秀品质不能丢,作有“兵味儿”的老师,是她的追求。在重大活动中,王晓丽接受重任,不畏难,反倒将活动看作是引领青年思想的契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项工作中,武装部承担了伟大复兴方阵的训练组织与实施工作,王晓丽作为训练组成员,担任第7、8大队主教练,承担了近千人的训练。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最好的训练效果,前期她与同事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训练计划。训练最为集中的时间正值炎炎夏日,为了加强同学们对于训练的积极性,她在训练间隙组织队列比赛、拉歌、学军歌等活动;为了不影响科研任务,她和同事们下了训练场又迅速奔赴办公室。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全部课程改为线上进行。作为武装部《射击》课程组成员,王晓丽与教学团队迅速制定线上课程规划,王晓丽首当其冲率先进行示范。3月11日,教育部领导率队到清华大学调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和在线教学有关工作,在线观摩了全校五堂在线课程,王晓丽的《射击课》作为被观摩课程之一,精心准备,在射击馆通过现地视频教学,演示了气手枪及气步枪使用方法及在家中如何利用物品替代,课上讲解流畅、语言生动活泼、与同学交流互动多样,取得了良好的观摩效果。
王晓丽曾是一名军人,曾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安全。现在,她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成为了学生和军营、国防的中间领路人,换一种身份继续热爱国防、服务国防、献身国防。(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与权益维护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