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王刚:投身公益救援14年,参与救援1200余次
于惊涛骇浪中潜水入海,在崇山峻岭中攀爬搜寻,始终为人民牢牢把守着生门,他是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在每个危险瞬间,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坚毅的身影宛若一道曙光,为人们带来生的希望。
退伍不褪色,军旅铸就了王刚的铮铮铁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与责任,用心呵护着军人的荣誉与本色,踏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今年7月31日,王刚荣获福建省“最美退役军人”的荣誉称号,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参与应急救援的志愿者,2008年以来,王刚牵头组织并亲身参与全队90%以上的救援任务,包括山地、水域、现场危机干预、A类生命救援以及国内外自然灾害救援1200余次。
感悟生死 迈入救援之门
王刚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祖孙三代都是军人,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胆识过人,14岁时入伍参军,军旅生涯摸爬滚打的经历,不仅强壮了他的身体,更锤炼了他的意志。
从此军人不怕吃苦的特质嵌入了他的生活,也为他之后在生死救援中的挺身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刚的首次救援,始于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与天灾的不期而遇,彻底改变了王刚的生命轨迹,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眼前逝去,生死间的界限被模糊,王刚第一次直面死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与无力。
也是在这一刻,本可以当作路过的王刚一行人,毅然选择了加入救援行动中。
没有任何专业救援技能,专业救援工具更无从谈起,王刚怀抱着满腔热情,不顾灾区无法驱车的困难,就近找了当地人购置摩托车,一股脑地冲进了救灾前线。
在塌方的学校前,交叠垮塌的楼栋与外露的钢筋石块,构成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废墟景象,掩埋了一份份对生的渴求。来到现场的王刚二话不说,一口气忙碌了16个小时,仅凭血肉之躯与钢筋水泥作斗争,与消逝的时间争抢孩子们的生命。
伤痕累累的双手、疲乏劳累的身体,王刚拼尽了身体的极限,可救出的活人却屈指可数,彼时精神上的打击远超体能上的透支。王刚扎在灾区的32天里,心里逐渐埋下了强烈的念头,他想拥有更大的能力,去救助更多人。
以平凡之躯为他人带去生的希望。2014年,作为发起人之一,王刚与十几位长期专注于专业公益救援的热心人士一同成立了厦门曙光救援队,建队之初王刚就下定决心,要将其打造成一支高水平的民间救援队伍。
倾囊捐赠 支持队伍远航
踏足险峻山川搜寻生还者,深潜冰寒海水施救溺水人,在每个惊险的瞬间,曙光救援队队员的身影随处可见,是业界为人称道的“多面手”。救援队先后组建了高空(山地)、水域、潜水、城市寻人、心理干预、搜救犬等多个专业救援组,并建立了先进的技术和训练体系,曙光茁壮成长的背后离不开王刚的鼎力支持。
自曙光救援队成立以来,无论财务情况多么困难,王刚始终遵循所有救援服务全部免费的承诺,无论救援时间早晚、救援地点远近,他坚持不收取被救助人任何财物报偿。
实际上,“曙光”的救援资金大多依靠社会捐赠。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曙光”的正常运营,资金来源成为了横亘在王刚面前的难题。
2016年,是“曙光”参与大型灾害较多的一年,2015年的8月到2016年的8月,整整10个月王刚都在外奔忙,频繁不断的消耗支出,使“曙光”账目余额渐渐捉襟见肘,一度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面对庞大的花销,王刚没想过退缩,他先是辞去了公职,全身心加入到曙光的运营中,在他的感召下,他的爱人也辞去工作加入救援队,与此同时,在“曙光”最困难的时候,他偷偷卖掉了自家的两栋房子,只为解决运营中的燃眉之急。
谈及是否有顾虑时,王刚表示确实有过犹豫,但想到有更多人能因此受益乃至获救,自己所做的事情值得付出,心里也就释然了。
伤痕累累 追循初心前行
昼夜颠倒、四处奔忙,每天王刚几乎只能睡上4小时,要么在救援的路上,要么就是忙碌队里的大小事宜,救援队的工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建队以来,王刚始终秉承“做事纯粹、用心纯净、守望相助、互助友爱”理念,提供无偿专业救援服务,不收取被救助人任何财物报偿,队员也是非常纯粹的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深夜救援也毫无怨言。
从事公益救援的这些年,受伤成了家常便饭,给王刚的身体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疤痕。最严重的时候,他遭受了腿部韧带撕裂和半月板损伤的痛苦,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每到冬天,他不得不花个把月,拄着拐杖甚至坐轮椅才能行走,与此同时,因为长期过度劳累,他的心脏也落下了间歇性房颤的毛病。
除了身体上的伤痛,长年累月与死亡打交道,对王刚的心理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他饱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困扰,在特定的环境中,总会突然陷入过往的场景,脑中回忆起那些悲剧,这让他心理承受了不小的负担。
面对一路走来这么多的困难,有过放弃的想法吗?王刚坦诚地表示,有无数次想要放弃,但想到曙光救援队成长到现在,承载了社会各界的期盼,很多老百姓都会把我们“曙光”当做一种希望的代表,这份信任使他不敢懈怠,必须扛起肩上的责任。(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