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滚动新闻 > 

四川省两会上 代表委员谈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1-20 |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李霞 王琳黎 | 责任编辑: 王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答好重大时代课题

“坚持把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统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1月18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参加成都代表团会议时对成都工作提出的要求,成为昨日省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讨论的“热词”。

“进入新发展阶段,成都如何找准历史方位、明晰时代坐标,立足新的发展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世界级城市?”面对这样一个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代表委员纷纷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在省两会会场,代表委员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两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勇挑重担、自我加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

“形魂”兼备

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彭清华书记的讲话中提到,成都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力争早日迈入世界级城市行列。

如何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省人大代表、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任远接受记者专访时谈道:将实施“双碳”引领和创新策源,以“三个平台”为支撑,完善创新动能传导体系,培塑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推动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内涵式进阶。

建强策源转化平台,引领产业发展“绿色化”进阶,落到“施工图”上应当如何“绘”?刘任远表示,将强化天府永兴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带动,瞄准零碳能源、氢能储能等基础领域和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优势赛道,深化“研发+生产”协同创新,高效赋能传统优势产业低碳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拓展公园城市“绿色产业”路径。

建强技术支撑平台,引领城市管理“智慧化”进阶。在此方面,四川天府新区将适度超前布局要素信息数字化、状态感知精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底座,建强能源综合管理、交通立体控制、城市环境监测等减污降碳协同系统,打造公园城市“智慧管理”样本。

省政协委员、省侨联副主席徐永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特别提到了抢抓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将形成万亿级产业市场规模的重大机遇,聚焦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

“热管理领域具有上千亿的市场规模,并且在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徐永明说,比如,在5G通信光模块的精准温控、基站温控节能、核心技术应用开发等方面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他建议聚焦热管理等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引进并整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等人才与技术资源,自主研发,以国产替代进口,跻身行业前列,引领国内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开发;建立“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热管理新能源材料技术创新基地,使之成为全国热管理新能源材料领域研发与应用开发的引领者,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准热管理创新平台。

如何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结合“双碳”,徐永明也提出,“可与地方示范农业科技园区共建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园区,利用政策、科技资源和地方农业科技园区产学研体系优势,进行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探索。”

敬畏历史文化生态

探索公园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彭清华书记的讲话中提到的“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引起了省人大代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的强烈共鸣。致力于保护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处于成都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域,应加强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建立完备的生态监测体系。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利益分享机制等,让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王鸿加谈道,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仍然是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较高,导致种群之间相对隔离。因此,要加强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包括做好大熊猫遗传交流廊道建设等,还应建立完备的生态监测体系,做到可考核、可评价。要引导当地社区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引导原住居民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中来,比如参与生态巡护、自然教育、康养等新业态。

与此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大熊猫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吴长江。作为一个热爱画大熊猫的画家,吴长江长期关注大熊猫的保护。他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很高兴看到,近年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野生大熊猫数量不断增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持续恢复性增长。

下一步如何协同管理?他建议,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多元共治机制,“这一点可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管理经验,以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等形式形成社会共治机制,缓解建设和管理中可能产生的部门与地方、公园与社区的矛盾。”按照“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思路,融入乡村振兴总体部署,打造公园与社区利益共同体,改变普遍存在的“富饶的贫困”现象。他还把公园建设和公益活动联系到了一起。“建议探索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基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建等形式参与公园建设,支持大熊猫保护科研、社区发展和民生改善。”

成都现有的生态本底如何有效保护?省政协常委、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屈军的思考是,可以结合成都目前正开工建设的五环路工程建五环生态公园,将绕城高速内的7个楔形绿地延伸到绕城外至五环之间的通风廊道,在立法层面加以保护,以保障成都整体功能。

建设创新城市

共同打造科创中心、“圆梦之都”

“建设创新城市抓‘两头’,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对于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我们来说,发自内心地感到认同,也非常振奋。”省人大代表、中科处理器创新中心主任李才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非常关注创新城市建设的命题,“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上,一个鲜明的区域特色,就是基于科创板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6日,成都A股上市企业数量突破100家,成为全国第十、中西部第一个“冲百”的城市。“科创板作为重点支持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为成都吸引了一大批优质新经济、高技术企业,并将在未来不断完善本省科技生态,推动四川及成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才寿建议,四川应借助成都在全国范围拥有数字化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更多区域集成的“样板间”,推动数字技术全域全场景全方位落地应用,让超大城市这个有机生命体成为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能体”。

“‘两头抓’,一头是抓瞄准国家前沿科技‘硬核’创新,一头抓创新创业种子的‘育林’。”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则把关注点聚焦在了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上。城市应急如何做到“心中有数”?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完善灾害预警基础设施?王暾建议: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铁塔”模式,助力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随着灾害预警技术及解决方案日渐成熟,我省已具备建设共享化、集约化的单灾种、多灾种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技术条件。”

有技术条件,更有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王暾注意到,在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过程中,成都特别重视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协同互动和共建共享。比如,为了鼓励人才来蓉创新创业,成都提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他以自身职业为例,表示成都在灾害预警方面,不仅走在全国最前沿,同时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共建共享,“2020年底成立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就是成都‘共建共享’的一个佐证。”(记者 李霞 王琳黎)

原标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答好重大时代课题——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 代表委员接受专访,谈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