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西周。秦汉时疆域扩大,南方香料进入中原。丝绸之路开辟后,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传入。魏晋南北朝,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兴盛的道教佛教也大量用香。隋唐时期香料涌入,香料贸易异常繁荣,文人、药师、医师、佛家、道家等都参与研制。宋元明清时期,香品继续繁盛普及。宋代以后,除宗教用香外,香品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居室厅堂用熏香,宴会庆典焚香助兴,可佩带的香囊香袋,甚至点心、茶汤中也会调入香料。
作为十三朝古都,作为最重要的宗教中心,秦岭草木丰盛的优越自然条件,有许多天然制香材料,成就了长安香品制作技艺。
传统制香的第一步是囤积原料。制香的主要原料来自终南山的艾草,每年5月份采摘。秦岭中还有其他可以制香的原料,比如崖柏、九里香、乌骨木等。野生原料采摘后要晾干,再放置一段时间,越久越好。艾草放个七八年,十几年最好。家居用香要求纯天然材质。首选野生材料。制香草木大多也是中药,所以野生的和种植的差别很大,会直接影响到气味和功效。
第二步是按照香方进行粉碎研磨。传统工艺下,这一步骤非常繁琐,现在可以用省时省力的机器设备替代,而且研磨粉更细腻更好调配。香方的研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哪几种味道配在一起好闻,各种原料的功能都要考虑到,还有要考虑原料存世量。
第三步是关键的称重,然后在瓷缸中和成香泥放置几天。
接下来是,压制成条,根据季节阴干最多一周、收香后打磨根据需求改变外形。
香有不同的分类,盘香、卧香、捧香指外形,药香、花香、柏香、檀香指分类。
李泉是长安香品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她的作坊在郭杜大仁东村一条小巷里,这里上下两层。其实李泉原本很不喜欢香,可深入香的世界后,她感受到了返璞归真的过程。2002年,李泉真正走入了传统制香的世界。2010年开始,家居用香悄然兴起,比如看书点香、品香或者在家烧香供佛。由于雾霾的影响,空气质量全民关注。出于环保需求,寺庙用香不再追求烧高香,香品用量减少,外形也变小变细。尤其近两年,这种市场的压力更加明显。原本稳定的需求减少,研发新的家居用香迫在眉睫,还有技术上的改良。
从事制香近20年的李泉感叹,现在会传统制香的人少,愿意学的更少,这门传统技艺如今还要面临转型的阵痛。感叹之余,她也有着自信,制香技艺是有未来的,人们对于香品的热爱自古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