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

西安市的市级非遗项目——蓝田华胥上许道情

发布时间:2021-10-20 09:02:20 | 来源: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臻

“道情”是曲艺的一个种类。道情的名称和渊源与我国道家发展有关。最早道情以道教故事为题材,运用道歌《九真》《承天》等曲牌,由道士以说唱形式,宣扬道教的教义。这种由道士们说唱道教情理的曲调,被人们称为“道情”,此后逐渐被传至民间。道情由于演奏乐器的不同,有的也被称为渔鼓、竹琴等。

蓝田道情虽属于关中道情,但韵味与关中道情有很大的差别,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蓝田的道情班子有华胥上许道情班、史家寨、田家村、林家寨等道情班、韩奉贤皮影戏班道情等班底。

华胥上许道情班成立于清道光年间,曾多次参加楼观台、长安南五台、老洞庙、临潼仁宗庙、十王庙等寺庙庙会、法会的演出活动, 也参加过辛亥元勋陕西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为其母亲举办的祝寿活动。当时张家寿诞活动中不少剧种云集,竞相演出,而上许道情一演出,乐器一唱,竟成为满堂彩。张凤翙大受感动,亲自将道情移至上房,为母亲老太夫人演出,并赠演出人员每人银元五枚,在西安周围影响很大。上许道情遂成为一支驰名省内外的道戏班。

1957年,上许道情戏班代表蓝田县参加了渭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集体大奖1个,个人奖7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上许道情许多传统剧目的脚本被烧毁,老艺人许宗衡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部分脚本放在烟筒里,才保存了下来。1981年渭南地区民间曲艺组对上许道情进行了录音,并搜集整理出《卖道袍》《八岔诗》《高老庄》《京棠劝夫》等30多个剧本。1981年腊月,陕西电视台在蓝田组织录制了春晚节目,在普化街将该班的《槐荫媒》录像。

华胥上许道情鼎盛时,剧目有200多个。其内容多与道教有关,涉及到韩湘子的戏就有数十种,主要是道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宣扬忠孝节义,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目前上许道情班保留和演唱的剧目有《卖道袍》《八岔诗》《高老庄》《刘备招亲》《董永卖身葬父》等80余部。许宗衡和许存山两位老艺人还创作了现代道情剧《母思儿情》《姑嫂姻缘》《爱情还是离恨》等30余部剧目,使古老的道情剧种焕发了青春。

华胥上许道情平时表演形式仍为坐唱,其曲体结构有板头曲调、唱腔过门、间奏曲,曲牌属于联曲体,具有明显的蓝田地方特色。道情伴奏的主要乐器有渔鼓、简鼓、三叉板、碰铃、板胡、二胡、京胡、三弦、笛子等。若登台演出,则需着衣化妆,用秦腔一套打击乐。道情的音乐调式,是以“5”作为调式主音, 即“徵”调式,分为花音与苦音两类声腔,曲调、过门亦是如此。

蓝田华胥上许道情,用人较少,三五个人即可演唱。演唱时用第二人称口气,一人包本说唱到底。唱时无乐器伴奏,听众对唱词听得十分清楚;“拉坡”时众人帮腔,气氛热烈, 称为“满堂吼”,颇有二华老秦腔之韵味。上许道情在长期演唱中不断对音律进行革新,将原来声音特别低沉缓慢的五眼笛改为四眼笛, 使曲调更加紧凑,声律更加慷慨激昂。同时, 上许道情在发展中又将碗碗腔的韵味融入道情之中,使上许道情更加细腻婉转,悠扬悦耳, 形成了蓝田道情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