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起源于唐朝,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凯旋在庆典之时,以身强力壮、步伐敏捷的小伙扮演牛斗虎为先锋,以少年扮做战马,以少女扮做游子,庆祝胜利,以娱军民,继而流传民间,形成传统。历史上关中地区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春节时都要耍竹马社火等民俗活动庆祝节日迎神祛邪,以求村舍安宁。
周至竹马分布于县域内较大的村堡,有百余家。以马召镇富饶村和涌泉村独具特色,在周至县全境及周边地区颇具影响力。竹马于康熙年间传入富饶村。当时有个姓李的专管文化娱乐的朝廷官员,与该村张家有亲戚关系,便将竹马引入该村,历经演绎传承至今。
周至竹马是用竹篾扎制成马形,经纸糊彩绘,再以白布做围裙,表演时由儿童套在身上做骑马状。周至竹马阵形和套路丰富多变,分为单掏、双掏、剪子鼓、跑竹篾子、白马分鬃、三齐王乱点兵、蛇蜕壳、缠四柱、缠八柱、小钻翻、大钻翻、跑列叉、羊羔遗屎、鸽子旋窝等。其中,跑竹篾子很有特色,引马者手中持8根2丈长的细竹篾,竹篾的另一端分别发给骑马者手中,4匹马逆时针疾驰,一时马嘶旗飞,8根竹篾子快速飞旋,不乱不散,使观众眼花缭乱,为之惊奇。表演完毕依次退场,剩最后一匹马突然勒马,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逆时针绕场一周,谢场。
周至竹马表演时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百面锣鼓象征百里挑一,12匹马象征月月旺盛和吉祥。
富饶西村竹马在结构上不但有它独有的特点,而且在传承上不是家族式的单传,而是村民集体传承的综合。竹马队伍十分庞大,每次出场,化妆组、设计组30人,锣鼓队100人、仪仗队60人、跑竹马30人、游子30人,旱船15 人、舞狮组20人、乐器组20人、后勤指挥组50 人、文案组5人、护卫队100多人。这么庞大的阵容,在没有报酬情况下,靠群众的热情和自觉,各尽其职,大家图的吉利、图的是能降福降祥于人间。
周至竹马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以形成独特的表演体系,富有情趣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竹马、社火等民俗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明的薪火延续。
2009年,周至竹马被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治民、张满仓被命名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