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爸”张志勇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10月15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理事长张志勇获得“最美退役军人”称号。无数人道贺,他却坦然:这份荣誉将鞭策自己继续走下去。
张志勇是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一位普通共产党员、退役军人。他1976年2月应征入伍,1980年光荣退伍。其间,多次受部队嘉奖。复员地方后,不忘军人本色,倾尽全力和财力扶贫助学,为自己19年的公益事业道路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为退役军人这个光荣的称号增光添彩。
每个人,只在童年的时候跟世界“奋战”过一次,其余的人生都只是在不断面对和处理那次奋战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张志勇无疑是这场“奋战”的胜者,而“战利品”源源不断地支撑着他一路从少年迈入花甲。
这些天,满载着帮困物资的卡车,疾驰于沪昆高速。通往彩云之南的这条路,对于张志勇来说,再熟悉不过。
上海距离云南,2700公里左右。19年时间里,张志勇往来于这条路的次数,多到自己都记不清,路程头尾相衔,也足够围着地球绕圈。
如此奔忙,只为一桩事:帮困。
当地妇孺衣不蔽体,他管;孩子没书读,他管;学校设施差,他管;甚至于后来,先心病患儿来沪就医,他管;当地农产要找市场,他也管……
旁人费解:这样一种带着“痴傻劲”的帮困,究竟为了啥?
搭伴过日子的爱人说,这个“弥天大坑”简直令人愁苦:几套房几辆车都“填”进去了,也没见个“水花”。
水花,当然是有的。就在张志勇心里:19年里播下的善意,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回响——当地人生娃会请他来起名,建屋上梁会请他喝酒,发家致富会送他最好的茶饼,孩子考上学校、找到工作、甚至评上优秀共产党员,都会第一时间来报喜。
因为,“上海阿爸,是真心待我们好。”
“我是在爱里长大的,希望每个人都不缺爱,能帮一个是一个”。
自带“搜索雷达”,再远再偏都不隔离爱
2002年的春节以后,张志勇趁着生意上的淡季,开启了自己的云南之旅。当他满怀着对蓝天白云的美好向往来到西双版纳,却发现风景之外的极大反差:农贸市场外,都是学龄前的孩子,光着脚,看到陌生人,就像兔子一样跑走了。
通过走访,张志勇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他们与老人留在当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随着走访的深入,张志勇把身上的钱物都捐给了当地的特困家庭,甚至连原先准备进货的钱款也没有留下,本来计划一周的旅行,也延长到了近两个月。
当时的张志勇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和扶贫帮困结缘,可是当地贫困的情景、孩子们破旧的衣衫、学校艰苦的环境却时不时地浮现在他的心里,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都是泡在蜜罐里,而那里的孩子甚至可能一年都没有一件新衣服,他的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
念念不忘,第二次去云南的时候,张志勇带了一车的物资,并通过当地民政进行了发放。在物资发放完后,他又开始了走访,而在这一次走访后,张志勇毅然关闭了自己的六家店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云南的扶贫事业中。
在张志勇看来,在上海,只要够勤奋够努力就能赚到钱,可云南不一样,蓝天白云风景如画,却变不成云南孩子身上的衣裳。张志勇一下子资助了28名当地学生,他答应孩子们,只要他们努力学习,他就会一直资助下去。他觉得只要能帮助一个小孩,就能帮一个是一个,这样的帮助对孩子本人,对他们的家庭,对当地的社会都是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19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张志勇这位“上海阿爸”对于山洼洼里的孩子们,充满了感情。以云南红河州金平县的一所国境线小学为例,全校400多名学生中近一半是住宿的,因为山路太远太难走。
但再难走的山路,再偏僻的山村,也挡不住“自带搜索雷达”的“上海阿爸”。
19年来,张志勇的帮困足迹踏遍了云南的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普洱市地区、昭通地区、德宏州的瑞丽地区等等。最初的几年,每年他会在云南住上大半年,开着借来的车到处转悠,他管这叫“走访排摸”。
那些车都开不进的偏远山寨、犄角旮旯,躲着他最不忍见的窘迫——一家四五口人轮着穿一套衣服见客;才上完小学的丫头被父母早早定了亲;贫苦人家孩子们只能以少量糙米来冲抵学费。
相较于慷慨解囊,这里的人们更需要的是物资,是生活必需品,是城市里最常见的各类“杂什”。
那就筹措物资呗,老张很得意能施展所长。
因为,部队复员后,他在国企商业百货待过,也下海做过外贸生意,甚至在鸿翔百货有过承包的羊毛衫柜台。一副好脾性与好口碑,为他攒下了“朋友圈”,用现在的话说:有渠道、有资源。
2002年,他第一次将筹措而来的一卡车衣物送至西双版纳,很快被分发得一干二净。看着老人孩子套上衣服穿上鞋子,老张说:那副画面特别“治愈系”,直抵人心。“这些费用能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去上学就会带动一片孩子去上学。”张志勇觉得孩子爱上学了,就能改变一个家庭,他经常对孩子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贫困我们不在乎,只要我们把书读好了,就会改变一切。”自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当地学校开始联系张志勇去帮助那些特困的家庭。
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张志勇在不能远行情况下,全天候、全身心、志愿投入上海防疫抗疫的一线,捐款捐物资。去年7月份起,他更是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扶贫,以实际行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助力全面小康。
去年下半年,他购买、募集、运送3个批次共2400箱物资,向扶贫地区捐赠课桌椅、办公桌椅、电教用品等物资。年底,又紧急采购了200顶雷锋帽、200件军大衣送给日夜守卫云南边境的志愿者。
此外,他的扶贫公益也增加了新内容。他率领世界500强企业志愿者同赴云南贫困地区学校开设“科学小课堂”,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开启他们的梦想和智慧。这种励志寓教的方式,深受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也为扶贫助学注入新活力。
输出物资,更输出理念和思路
毕业,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名小姑娘。
没错,姓毕名业。这名字是孩子父母请张志勇给起的。淳朴的当地人想法也简单:这样一位大好人“赐名”,也能让孩子熏染善意与福泽。
说也奇怪,原本体弱多病的娃,叫了这个名,一切康泰,懂事乖巧,学习出息,家里日子也越过越好。前些年,这家人听了老张建议,白手起家借款在当地开了个汽车装潢店,生意越做越好,彻底摆脱了贫困。
2002年至今,张志勇长期提供奖学金资助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共有800余名。而仅2014年和2015年,其中就有30人考取了大学,他们毕业后,靠自己的奋斗和稳定的收入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这些年,当地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盖起了楼房,捧着最拿得出手的东西感谢这位接济过自家的好人,但张志勇从不贪功,他说:是因为大家赶上了好时代。
帮困19年,他亲见着大环境的飞速改变:村村寨寨有水泥路了,老师留得住了,校舍条件一点点新了,最关键的,人们的想法变了——“最初那些年,很多土地荒着没人理睬,现在大家肯在上面动脑筋了。比如发展农产种植,发展加工业,发展当地的商业等。只要脑子活起来,手脚勤起来,致富是肯定的。”
相比较输送帮困物资,老张更主动输送勤劳致富的理念和思路。这两年,他还手把手教会了当地农户如何通过网络对接市场,销售土产。
同样变化巨大的,还有老张的帮困队伍和模式。
从最初一人单干,到搭建志愿者工作室,设立起筹集物资的大平台,慕名来“投靠”的爱心志愿者超过800人。
大家捐款捐物所有的去向,都有表格和台账一清二楚。对于受助者,他给每个人建立动态档案,及时更新,实行“末位淘汰”,确保帮困物资和精力始终花在“刀刃”上。
比如,发放扶贫款、助学金和捐赠物资之前,张志勇要亲自走访确认,实地调研需求,制作动态管理档案,学习用品、蚊帐、热水器、保温杯……确保每一个资助项目都能有的放矢。张志勇说:“支持我的人越多,越要严谨、负责,用好每分钱,让帮困助学更加精准有效,这是对每位爱心人士和志愿者负责。”
如今,张志勇的公益行动及志愿者团队日益壮大,目前已组建市内外团队志愿者数量近千人。各地的志愿者们和张志勇一起,对各类爱心物资进行接收、整理、运输、发放,把“上海阿爸”的爱心传递到了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把当初的愁苦咀嚼出“回甘”
“当初我在想,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回到地方我又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有一份很稳定的职业,又成家立业,小孩也有很好的前途。所以我感觉既然是一个退役军人,就要有一个退役军人的样子,能帮社会做一点是一点。”
为了让别人的路越走越宽,他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投放”入“崎岖难行”。
曾几何时,他因帮困耗尽了所有家财,刨出家里唯一的储蓄罐,分角相叠刚够买顿年夜饭;也因常年顾不上家,和妻儿家人多了生分;更因孩子成家却没房没车而有过懊悔自责……
好在,人生总是U型线,善良不会被薄待。当初的这些愁苦,如今只被咀嚼出了无尽的“回甘”。
如今的老张,老伴成了得力助手,有了个同样热心公益的好儿媳,孙子也已三岁。尽管依旧为帮困奔忙,但心里的这个家,被他藏得很深,呵护得很深。
“我成长在普通工人家庭,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从小到大手足情浓到化不开。小时候做错事,姐妹们总护着我,不被挨屁股;长大了,为了让我毕业后能留在上海,大姐主动报名去黑龙江支边,二姐主动去了农场,三姐也去了外地的军工单位……我的童年很幸福,永远有父母、姐妹们呵护。或许正因为如此,特别有同理性,容易心生怜悯。都说有妈的孩子幸福,有家的孩子温暖,我希望以自己的幸福照亮更多人,让每个人都不缺爱。”
近20年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完全忘我的助学扶赏,使张志勇成为无数被资助和帮助过的山区孩子口上叫的、心中念的“上海阿爸”。这位退役不褪色的老兵,在公益事业的漫漫征途上,充分展现了军人的风采和军人的情怀,为退役军人这个光荣的群体增光添彩。(上海市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