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

西安市的市级非遗项目——长安区寺坡村添碟子

发布时间:2021-10-18 10:22:54 | 来源: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臻

“添碟子”又名“花碟”。是长安区杜曲镇寺坡村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起源于清朝末年。由该村名叫赵锡恩的村民所独创,将祭祀“关帝庙”时供奉的祭品进行艺术加工,被称为“添碟子”。 

“添碟子”诞生后,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形式上,工艺由在碟子里平摆发展为在分层相隔的盘碟中搭楼置戏。祭品由腊肉、冻肉、点心、鸡蛋、豆类、咸菜、萝卜等逐渐发展为用秸秆、面、豆、蜡、瓜子等材料着色制作的立体化祭品。造型也由平面图案发展为精美别致的花卉、戏楼、戏剧人物等复杂形态。内容上,它由人们祭祀关公时晋献的祭品发展为集绘画、雕塑、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工艺品。民国时期,“花碟”增添了“五福择寿”、“三娘赛翠”和“唐僧取经”等内容。建国以后,花碟再添了“鹿鹤同春”“兄妹开荒”和“王贵与李香香”等内容。


“添碟子”制作过程包括“粘”、 “嵌”、“架”、 “塑”四道工序。用各种豆子、小米、瓜子、杏仁等五谷杂粮为原料,蘸上用面粉、鸡蛋清和成的粘剂,嵌接在竹棍和木梁叠架起来的亭台楼阁上,再将面塑的鸟兽虫鱼、人物造型等置放其间,最终成为一种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制作精细的立体祭品,一种集绘画、雕塑、木工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独特工艺品。“添碟子”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叫做“戏楼盒子”的大型添碟子,其制作过程囊括了添碟子的主要工艺。“盒子”最初用于承放供品,是一种食盒,改造后“戏楼盒子”不再是简单的酬神道具,而成为“添碟子”的一种经典形式:以方形“盒子”为底座,座上起阁楼三层,每层阁楼中列人物若干,人以面塑,楼以木制,楼中人物,层成曲目,如“娘赛翠”、“二堂舍子”等等。底座与阁楼既成,又以蜡塑花草左右掩映,遂成一完整的“戏楼盒子”,再在阁楼中悬起“供肉”,就可以拿去供奉关老爷了。


一副完整的“戏楼盒子”其工艺分三部分:搭台,彩塑与扎花,一般由三位艺人分别负责。搭台艺人兼通木工,因为制作仿真楼阁是木工活儿。“添碟子”工艺兴起于清,所以其经典形式“戏楼盒子”的主体阁楼仍是仿清的。三层建筑,是把木料由浆糊嵌粘而成,自下而上共有两阁一亭。其飞檐、廊柱、栏杆,乃至细小到瓦当等物一应俱全。木楼还须彩饰,除涂漆之外,“添碟子”艺术还有其特别的手法:“添”。“添”是把象征五谷丰登的豆类、籽类,或染色,或存其天然之色,以蛋清淀粉和合作胶,大面积地粘附在平面上,以呈现出某种花型图案。如美丽的荷花、灵巧的梅花,随意而定。在此,“添”被用于制作“戏楼盒子”:三层阁楼鳞次栉比的瓦片即是用一枚枚黑瓜子皮“添”在木房檐上而成。“添”分二种,一种精致,一种宏观。精致者即是上文所述的一种平面装饰艺术,而宏观者,是就“添碟子”的整体艺术而言。把碟子一层层添在台基上以追求“高长”“新巧”的艺术效果,这一种工艺方式,即叫做“添”。可以说,一个“添”字囊括了“添碟子”的基本精神:手工的精巧,想象的奇特。而瓷碟的使用与五谷的原料,则为“添喋子”带来素净与质朴的农家趣味。至此,经过木工与“添”两道工序,“戏楼盒子”的主体“阁楼”得以完成。塑人工艺有两道工序:面塑,彩绘。所塑多为传统戏曲人物,如三国戏,水浒戏,包公戏人物等等。先用面团捏出人胚,再以刻刀,木片或手指甲刻画眉目。风干,用颜料着色。晾干,再以清漆涂刷上光。寺坡的人塑,忠奸俊丑,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经以上塑人与搭台两重工艺,“戏楼盒子”的主体楼台已完成,只剩扎花。扎花整个过程分别为制作花瓣与制作花芯,花瓣由蜡做成。先取耐火容器,中施适量的蜡,于炉上烛之,加入所欲呈色的染料。须注意融蜡不可过稀,否则花瓣不易成型。取预先准备的用胡萝卜头刻成的模具,先蘸清水,再蘸入蜡汁,以蜡汁不没过模具的未雕刻处为准,取出,连模具带所携蜡汁再入清水冷却。这时模具上的蜡汁已深入刻痕,成型,轻轻取下,即为花瓣形状。此法可用来制作牵牛花,亦可作菊花。所成花瓣,色彩艳丽,透薄如真。再取软铁丝及彩纸,铁丝不必过细,密缠彩纸于铁丝之上,使包裹彩纸的铁丝头部成一骨朵,用骨朵蘸满糨糊在预先备下的小米盘中打一个滚。于是许多小米粘在骨朵上,状如花蕊。最后从前往后把铁丝插在花瓣中心直到花蕊入瓣,一朵以铁丝为枝以蜡为瓣,小米为蕊的小花就此做成。所成花朵可用来装饰“戏楼盒子”,也可以做成纯粹的花枝“添碟子”。花枝叶添碟颇有高枝盆景的效果,花儿与瓷碟交映,素雅喜人。


2004 年,在陕西省首次民间美术观摩展中,寺坡村民薛全荣制作的“添碟子”荣获传统类二等奖。2005 年,在西安民族民间文化展中,“添碟子”得到了省市专家、各类媒体的一致好评和广泛关注,被公认为“寺坡村独有的民间艺术”。2009 年6 月,长安寺坡村“添碟子”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