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

非遗秦腔:陪伴这座古城走过千年之久

发布时间:2021-07-21 10:17:04 | 来源:西部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臻

在众多的文化中,秦腔算是陕西西安最为古老的戏曲之一, 一直陪伴着这座古城走过千年之久,2006年秦腔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

秦腔源于秦、陇、晋地的一带的民间歌舞,广泛流行于陕西、甘肃、山西、青海、宁夏、新疆、河南等地。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历经周秦角抵戏,汉代百戏,唐代梨园以及参军戏、歌舞戏,宋元杂剧等各种艺术的滋润和影响,至迟于明代后期形成了秦腔剧种。秦腔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俗称梆子腔。秦腔开创的以七言对偶句反复吟咏的板腔体音乐结构和文本形式,使之更加简洁生动,雅俗共赏,被誉为梆子戏的鼻祖。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秦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让人振奋。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络上搜搜秦腔戏曲《三滴血》、《铡美案》等看看,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极富有夸张性。

在我们古都西安里就拥有着全国首家秦腔博物馆,位于西安交大校园内西南角的陕西秦腔博物馆,每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对外开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陕西秦腔博物馆由陕西省文化厅和西安交通大学在2009年联合共建而成,其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了秦腔的历史沿革、服饰乐器、典籍文档、著名表演艺术家、剧作家、秦腔班社,并陈列有陕西皮影、陕西木偶等文物和艺术品。同时建有多媒体试听区和戏剧互动演示区,观众可动态感受并参与秦腔表演艺术。

陕西秦腔博物馆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是中国首个秦腔博物馆。馆内陈列的500多件展品,分概述、演出剧目等13个板块进行介绍,以现代科技效果与网络传媒为辅,动静结合,古今相衬。使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全方位展示在世人面前。秦腔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挖掘、整合秦腔资源,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这一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奇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秦腔博物馆,旨在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秦腔的发展脉络,感受秦腔的人文气息,更好地传承和延续秦腔这一古老艺术。陕西秦腔博物馆以文物史料的静态展示为主,馆藏文物包括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手抄本《回府刺字》,印刷刻板工具,原民众剧团的剧装、道具,著名老艺人的剧照,民国时期的戏装、服饰、四路秦腔脸谱等。

秦腔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伴奏乐器也具有独特的特点。秦腔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板胡,发音尖细清脆,极富节奏感。此外,文场还有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梆子等。

陕西秦腔博物馆通过秦腔的发源、兴盛、传播的过程,探讨秦腔的艺术内涵和生命力。博物馆从策划布局到每一件展品,从历史演变到剧本创作,从脸谱服饰到各个时期的名家名唱,可以说是集秦腔之大成。

陕西秦腔博物馆时常看到传承班排演,演员直接现场演绎一段,观众也可以自己演一段,让更多的人觉得秦腔的魅力,尤其旦角的唱腔更是哀婉细腻。他们有的唱腔悠扬,有的高亢有力,不管是着便装还是戏服,都一样的有板有眼,惟妙惟肖,真让人看着不想离开。虽然我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也喜欢流行的热歌劲舞,但我更喜欢秦腔,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因为它那脍炙人口、浅显易懂的故事反映了深刻的道理。

博物馆里你也可以看到皮影文化,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用兽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通过灯光照射在白色幕布上,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 目前还懂这门手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秦腔初听起来有一种歇斯底里用生命在吼叫的感觉,然后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有它的底蕴和文化内涵,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此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当下为秦腔做事的,已经为数不多并且力不从心了。这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年轻一代更有义务去继承和发展,至少要尊重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