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智“疫”30期发挥新型智库咨政建言和舆论引领担当

发布时间: 2020-03-3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胡俊 | 责任编辑: 胡俊

疫后复工,如何解决“用工荒”?

面对疫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怎么解决?

疫情冲击下,应该如何制定脱贫攻坚政策?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动员各方力量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中国网政务联合国声智库共同策划推出【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自2月20日至3月20日,【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已推出30期,专家们从如何抗疫谈起,聚焦在如何恢复受疫情影响的国民经济,并对如何解决疫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农业生产、扶贫攻坚、企业“用工荒”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等给出了解决对策。专题报道得到中国工程院,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重点研究机构、高校的教授专家的点赞和支持。文章针对疫情期间的科学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疫后经济复苏等多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被新浪财经、新京报、中青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转载。经统计,此专题报道在中国网微博、政务播报微博等新浪微博平台阅读量超过670万,有效发挥了“智库➕传媒”联合应对疫情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作用。

国际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分享了他经历过的几次重大瘟疫,包括1939年的白喉传染病,1941年-1943年期间福州流行的霍乱和肺鼠疫,以及解放后出现的血吸虫病害,2002年的非典爆发。这位87岁的耄耋老人通过讲述亲身经历的传染病灾害,表达了对国家治理新冠肺炎的信心和礼赞。“这次新冠病毒肆虐,造成很大的灾难与损失,真是让人深为感叹!从我们党和国家对这灾害的大力防控、采取的有利措施和公开信息勇敢面对的情况来看,使人民感到宽慰,也得到国际上许多国际领导人和国际有关组织的赞扬。全国人民是充满信心,深信我们中国一定能战胜这次’新冠之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赵建军教授,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应当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非正常互动是疫情暴发的深层缘由,人类虽然创造了文明,但人类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的,以自然规律为根本遵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路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表明,当前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物,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未形成全面的、透彻的认识和共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要根植在意识中,更要落实到实践中,形成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爱芝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对中国农业国际化,特别是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国际投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要做好防疫又要抓好农业生产,有效应对疫情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广大企业的诉求,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政府科学评估各地农村疫情风险,有序恢复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在中小微企业贷款支持适当向种养加等劳动密集型涉农企业倾斜;当前非常时期,商业、海关质检等管理部门优化公共服务,对涉农企业境外经营所需的种子、农机等生产资料的出口审批流程要简化;鼓励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上下游供应链的资源,整合生产能力,尽可能降低因停产和延期复工造成的订单损失和市场流失;加强同国际重点农业国家涉农主管部门,产供销,行业协会,主要贸易商的沟通联络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王学凯认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部署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出台了包括财政资金定向支持、减税降费、财政贴息、物资采购等在内的财政政策,包括流动性投放、定向贷款、融资便利等在内的货币政策,为助力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资金支持。现在看来,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尤其是要“精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多措并举全力应对未来经济下滑的风险。要“精准”运用各项财政政策工具,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持续。一是拓展功能财政的作用空间;二是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三是用好政府专项债券。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关键是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确保资金“精准”流向真正需要的主体。一是加大优惠利率信贷的支持力度;二是实施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三是适时适当降准和降息。

对于复工之后新冠肺炎疫情的“二次扩散”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认为,不应过分担心复工带来“二次扩散”的问题。理由如下:一是及时、有效、精准的应对能够实现,随着疫情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各方面的经验在不断积累,医疗处置能力不断加强,信息搜索能力提升,应急机制更加有效,可以进行更加精准的应对;二是防治实践证明中药有效,当前大面积的防治实践表明,中医对于防治新冠是存在较好效果的;三是一些西药对于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存在效果,中医在治疗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已经显示了一定的效果,法匹拉韦、干细胞治疗、瑞德西韦等西药也在加紧推进;四是新冠病毒在传播过程当中毒性不断下降;五是天气渐渐转暖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因此,根据目前这种态势,可以判断复工之后疫情“二次扩散”的情况应该没有那么可怕。

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脱贫攻坚对策与减贫机制,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冯宗宪提出了精准施策的建议,重点攻克难度大的深度贫困区和贫困户堡垒,分区分级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安排;有效解决当下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持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聚焦收官之年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等;做好一体推进,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落地。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窦尔翔认为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吹响了人类哲学哨号,是对人类走向新征程的检阅,是为人类肌体提供的新型疫苗,是优化人类生存结构的“吹哨人”。人类需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构建“人类命体”、“国家命体”、“企业命体”和“个人命体”。新冠肺炎是世界发展模式升纬超越的提示器,重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产业布局新模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战略合作办公室主任闫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员顾雷,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龙,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林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张娜, 著名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周德文,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教授刘煜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刘功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刘万玲,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院长王建明,北京工商大学杨德勇和梁晶怡等多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对如何应对疫情影响提出了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