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滚动新闻 > 

北京曲剧《王致和》专家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20-01-1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闫景臻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中国网1月9日讯(记者闫景臻)近日,北京曲剧《王致和》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举行。

blob.png

曲剧《王致和》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安徽进京赶考的举子王致和因仕途不顺困顿于京城,在会馆杂役韩氏父女的帮助下,他重操祖业做起了豆腐生意,在机缘凑巧仕途无望的情况下,最终找到了新生活的支点,意识到从商养儒的徽商真谛,最终成就中华老字号的故事。该剧已多次在北京公演,并获得观众喜爱和好评。 

在专家研讨会上,多位专家畅所欲言,表达了对该剧的肯定和改进意见。该剧主创人员也参与研讨,耐心听取专家意见,并表示将进一步打磨、排演,把更完美的曲剧《王致和》奉献给观众。

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康式昭已85岁高龄,身体抱恙也无畏严寒前来参加研讨会。他说,我原来北京文化部门工作时就与北京曲剧团有工作关联,曾参与过多部曲剧剧目的立项、审查等。他表示,艺术的创作要服务于艺术本身,曲剧《王致和》的创作很有特色,人物的创作没有拔高,而是从人生道路上把握人物特征。王致和的人物故事给知识分子指了一条新路,没有考取功名也可以经商,打破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束缚。

康式昭还说,曲剧是北京的地方戏,在剧目的创作中要坚持北京老百姓的语言,节奏是戏曲的节奏,要有京味儿,不能脱离这个根本。

清史专家阎崇年在来信中表达了对该剧的意见。信中说,曲剧《王致和》的编辑张永和先生完全用新的观点,通过王致和的故事告诉人们:人的前途,多种多样——不中进士,还可以制作和叫卖“臭豆腐”。将“四民”中最末位的“工”、“商”加以歌颂,这在主题上是一个突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对人民做好事,有贡献,就应当歌颂,王致和就是一个例证。曲剧《王致和》歌颂劳动者、歌颂创造者、歌颂为民众做贡献的“新北京人”,主旋律明确、鲜明,是一部难得的好戏!

北京京剧院演员赵葆秀也来信表达了对该剧的喜爱,并提出了建议。信中说,主人公王致和历经科考挫折,由沮丧到励志直至成功的传奇故事,启示成功人士其背后要经得起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磨难。剧中的演员能够把握人物的特点,舞台处理调度很巧妙,很多虚拟表演手法很巧妙很极致。音乐创作在曲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借鉴戏曲的打击乐来烘托剧情很成功。

赵葆秀在信中建议,曲剧是新剧种,希望音乐、唱腔方面能更加突出北京曲剧的音乐、唱腔,这样特色和味道就更能得到渲染,使北京观众听到熟悉的乡音和弦律,从而得到满足。

原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表示,编剧要拥抱生活、理解生活,在生活当中发现美好、鞭挞丑陋,而不能凭空臆造,戏曲的创新也不能脱离这个根本,戏曲的传承需要依靠好的剧目。而《王致和》这个戏讲了一个刀故事,并且是我们大家喜闻乐见的,观众的认可、传得开留得下才是好戏、好剧目。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老师认为,该剧在戏剧冲突和情感冲突方面能再极致一些,例如王致和与学子们的对立可以再强化,韩冬雪与王致和之间的关系可以再描写得更加复杂一些,要把王致和骨子里的微商的基因写的更加突出一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京剧》原主编吴乾浩认为,曲剧《王致和》这个戏还有精雕细刻的加工的余地,要把人文与商业巧妙的关联到他的命运之中,要靠人物立起来,要写出性格,要与王致和的经历和独到的生活结合起来。要做独特性的文章,而独特性要靠剧情和戏剧冲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老师认为,编剧和导演都是一老一青,两者的结合颇具匠心。剧本少量的笔墨铺陈,突出了曲剧的特色。谭志湘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这个戏要走向平民化,要带着浓浓的“妈妈的味道”,要浸润老百姓的生活,要用情节和细节来展现老百姓的生活;二是要把王致和这个人物从文人到商人、从小商人到大商、儒商的人物,通过情节拎出来,要升华、要让观众感受更强烈。第三,看戏最高的境界就是感人,《王致和》这个戏要加强情感戏。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在发言中也表示,希望《王致和》这部戏能有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冲突,例如王致和与学子们的对立可以再强化一些,还韩冬雪与王致和之间的关系可以再描写得更加复杂一些,还有要把王致和骨子里微商的基因更加突出一些。

北京市记协常务副主席郝中实在发言时表示,《王致和》的剧本创作于20年前,如果现在依靠市场自发去看还是挺困难的。郝中实建议说,剧本的改编要找到现在观众的契合点,最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剧本的修改中要着重突出北京曲剧京味儿艺术长项。

北京二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郭庆在总结发言时说,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与北京曲剧团共同打造的曲剧《王致和》,这是我们企业宣传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这个部戏丰富了企业文化。王致和从求官到经商的思想转变,到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再到民以食为天的重任在肩,这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提升了“王致和”企业的形象,传递了正能量。

电影制片人张彩虹,原北京出版集团纪委书记张景斋,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部委舆情室主任田书和,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文化》杂志副主编卢勇,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红宣,北京市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董事长戴兵,北京曲剧《王致和》总导演凌金玉等出席研讨会并发言。

北京曲剧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是由魏喜奎为代表的一代曲艺名家创演的一个新兴剧种。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为“北京曲剧”,是北京独有的地方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