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文化差、时间差、区域差让当大数据时代健康普及仍需传统补位

发布时间: 2019-09-26 | 来源: 中美医疗集团 | 作者: 郭华伟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为了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全面实施,国务院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同时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7月1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京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解读了“健康中国行动”之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有关情况。学习完所有内容之后深感振奋。

医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保障患者健康的权利,更要在于助力全民预防疾病。中美医疗集团创业30年来,健康知识普及始终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在承担和履行,相信这也是所有医疗单位共同在做的事。在整个“健康中国行动”的15项专项行动当中,“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是第一个专项行动,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而在这条路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

大数据健康的变革预期与不同区域和群体的健康普及时间差,怎么补?

“神经内科不是治疗精神病的吗?”中美医疗集团京东中美医院神经内二科王淑娟主任以诙谐的方式,用患者对神经内科常见的误区答疑,开启了新一轮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宣讲”行动。在中美医院,慢病管理、家庭医生、定期义诊、患者宣教、科普进社区等等,各种渠道、各种措施,从线上到线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一应的行动和举措都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展开着,都是为了能够从前端入手,全方位干预老百姓的健康影响因素,期望能够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让老百姓重视自身健康的权利。

但是,在所有健康行动的背后始终存在着参与主动性弱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老百姓对于健康信息的获取都是被动的。中美的医生指出,就好比脑卒中(又称“中风”、“急性脑血管病”),患病的群体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而且很多中老年人对于疾病的预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都很浅显,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局限,还有很多中老年人还不会用微信,不懂互联网。当然,这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是,在当下都在提倡大数据健康管理及大数据健康管理对未来医疗产生巨大变革预期的同时,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健康普及面对的这个信息化时间差该如何补,值得深思。

中美的医生们认为,很多传统的科普宣教模式依然需要坚持。所以,中美医院的各科医生护士们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传统的线下科普宣教模式,从院内到院外。

中美医院神经二科的王淑娟主任就非常在意患者的科普宣教,因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所以她更加重视这种传统的线下科普宣教形式。7月22日,从很多人对神经内科治疗范围的误解,到神经内科到底治疗什么病,再到脑卒中的预防,王淑娟主任为现场的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科普宣讲。

王淑娟介绍到,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首居第一,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与大众对疾病的认知、治疗的态度有重要关系。 多数患者因为对脑卒中的认识不足导致院前延误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开展广泛的患者教育使公众认识卒中,不惧怕脑卒中,从而改变患者及其家属的想法和理念,使其对脑卒中有正确的认知,并能理性地对待脑卒中至关重要。

“我们就是要努力让大家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要学会识别、预防,让大家对疾病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尽早就诊。”

在这点上,中美医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已形成共识。

7月26日,骨科的“慢病腰腿痛、膝关节疾病公益筛查”活动,走进了三河皇庄镇新房村、伏集村。

义诊活动中,许多居民都放下手里的农活,专程抽出时间前来看病,张大妈膝关节疼痛有两年了,在每次剧烈活动或劳累时膝关节就会疼,休息后逐渐减轻。“我吃过许多药,但都没有用,天一凉我就难受得整晚难以入睡。”张大妈向为其看诊的梁伟诉说着。针对张大妈的情况,骨科的梁伟诊断其患了双膝内翻畸形。

“膝关节出问题,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疼痛,不仅关节疼,还会肿,有时还有火辣辣的烧灼感,晚上也可能疼得睡不着觉。但很多患者不发病时对自己的病情不管不问;一旦疼起来,服点止痛药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事实上,治疗绝不是光止痛就能解决的,因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梁伟说道。每一个工作在一线的医生对于老百姓的健康认知和现实状态最有发言权。

远离膝关节病,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和早诊早治。“均衡饮食、坚持适量锻炼,如走路、游泳、保持体重、不穿高跟鞋,都是保持膝关节健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这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该从年轻时就开始养成,千万别人到中年才有这种意识,否则后悔就晚了!”前去义诊的医生在给患者看诊的同时,不厌其烦地做着科普,语重心长。

这些都是中美的医务工作者们在传统模式的科普健康行动中的细枝末节,而这也突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科普的有效性如何最大化?

健康科普如何让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

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京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健康知识普及要让健康知识使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让这些专业知识让老百姓一听就懂,而且能操作,很快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实现听得懂、听得进,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这点我也深有感触。

还记得5月份去张北扶贫义诊的那一天,在走访贫困家庭回来的路上,我遇到从义诊现场回来村民,他们手里拿着检查的结果和医生的医嘱和健康宣教手册,村民们从驻村干部口中知道我是医院的院长,脸上露出了感谢的笑容。我上前询问了一下他们的检查结果,看到一位老大姐的检查结果上写着血压竟然达到220/126mmHg,血糖值也很高。我一边嘱咐他们平时要少吃盐,要按时吃药,一边打开她们手中的健康宣教手册,准备向他们讲解,但是驻村干部的一句话打断了我,原来这几个村民都不太识字。文化教育对他们来说显然已不现实,而如何能够让不识字的老百姓掌握和听懂这些专业的健康科普,成为当下健康知识普及的一个问题,不得不深思。

所谓隔行如隔山,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把正确的健康知识普及给大众,让他们听到看到并起到正面的、可实施的效果,着实不易。尤其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一些人群,如何让这些健康知识浅显易懂并且深入人心,是每一个传播者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事。中美的医生们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一直觉得要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是用老百姓的话和老百姓对话。王淑娟主任在讲课之前,会反复地研究讲课课件,琢磨着如何能够用大白话跟老百姓讲明白脑卒中防治的关键内容。图片的选择、语言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用心。

王淑娟用生动的图片给大家做着讲解,因为图示比文字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她告诉前来听课的老百姓,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高油、高盐及高糖食品的食用;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喝水,预防便秘;戒烟限酒;适度增加锻炼,多活动;尤其老年人要注意解大便时不要太用力,平时要多注意保持心态平和,不生气、不憋气,难受不要忍着,常常参加体检······一应俱全,苦口婆心。

骨科的梁伟等医生也表示,跟老百姓说话就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说到位了老百姓才能听到位,科普也才能行之有效。

健康是一种义务,需要全民共担,互相补位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京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健康中国行动”的启动和实施,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出了进一步的制度安排,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的建立,强化了多部门协作,“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将得到进一步深入贯彻。

这是非常喜人的,也让所有有情怀有理想的医务工作者们感到振奋。每个人都拥有健康的权利,但是也应该承担健康的义务。不管是健康医疗事业的从业者和传播者,还是其它各行业的劳动者、受教者,都需要共同承担起健康的义务,事关个人、事关家庭、事关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而在健康知识普及的这条路上,将不再是小部分人在坚持,而是全民参与、全社会共担,社会各界互相补位,相信这就是健康中国未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