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地方政务 > 北京市 > 

夜北京“变脸”——深夜食堂如何撬动夜消费升级?

发布时间: 2019-07-19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胡俊

来源标题:夜北京“变脸”

夜深了,广渠路辅路大郊亭一带依然拥堵,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在“车龙”中寻找着回家的网约车。以往冷清的便利店里,甚至出现了顾客排队结账的场面。

东南四环的夜,正随着合生汇开设深夜食堂而悄然改变。

受到气候等原因的影响,北京频频被外界诟病“没有夜生活”;但另一面则是深夜里簋街“一餐难求”,加班族靠街边小摊果腹。今夏,各大商业地标跨出前所未有的一步,纷纷延长营业时间,合生汇这样的深夜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深夜食堂还只能是北京升级夜间消费的敲门砖,更多业态、服务、配套也亟待“点亮”。

大悦城再潮不及深夜一碗面

南方游客到北京,最不习惯晚上10点后大街小巷就一片冷清;就像北京人到南方,总会感叹一家小面馆也能营业到半夜12点。

北京人难道没有夜间消费的需求?汇聚大批年轻人的朝阳合生汇可以回答这个问题。5月份以来,合生汇的深夜食堂升级,200多家店铺加入进来。

虽然合生汇定的营业时间是到晚上12点,但“李嘉嘉串串鲜”送走最后一拨客人时,已到凌晨一点多。如果是周末,凌晨三四点钟打烊都是常事。“有客人晚上会专门打电话来问,‘40分钟后到店还有吃的吗?’”一麻一辣店长申晓飞说,经常会有客人开着车从十几公里外赶来吃夜宵。

夜间消费的需求,北京历来就有,而且极为旺盛。

“再潮的大悦城,也不如老张在深夜给我煮碗面!”晚上12点半,朝阳大悦城暗了、静了,旁边的老张拉面却爆满。吃面的年轻人说,即使是凌晨一两点来,也得排队等十几分钟。东五环青年路一带是北京传媒、影视工作者聚集地之一,这些总是半夜收工的人,让老张拉面火爆异常,但也折射出深夜餐饮的缺口。

深夜里缺少的不是需求,而是有效的供给。近来,京城多个商业地标通过深夜食堂延长营业时间,也收获了不错的成绩单。市商务局数据显示,中粮祥云小镇自5月推深夜食街以来,累计销售2亿元、同比提升11.9%,累计客流281.6万人次、同比提升22.3%,其中晚9点后更同比提升71.1%;合生汇深夜食堂6月总销售额达到4073万元,同比增长42%,客流281万人次、同比增长39%。

文化融入夜经济潜力待挖掘

最近,“李嘉嘉串串鲜”的负责人正忙着跟合生汇楼上的电影院谈广告位,目标锁定夜场观影人群。“只靠深夜食堂,还撑不起夜间消费。”

此前,他就发现如果靠近三里屯的门店营业额突然大增,当晚工体肯定有演唱会和球赛。

深夜的东南四环,合生汇在周边居民楼、写字楼、商场一片黯淡的映衬下,显得有些“孤独”。好在合生汇体量够大,容得下营业到凌晨两点的喜剧现场、寰映影城和营业到凌晨6点的星聚会KTV,而不仅仅是只有深夜食堂这“一碗饭”。

“深夜食堂还只是夜间消费的第一阶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邹统钎说,夜间消费应当融合文化、体育等产品,丰富业态。广州的夜游博物馆、上海的“动物园奇妙夜”以及不久前火爆的故宫灯会,都是将过去夜晚无人光顾的文化场所开发成夜间活跃的娱乐区域,挖掘出潜在的消费人群。

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高品质演出、高等级博物馆、艺术馆密集的北京,文化消费与夜经济融合的巨大潜力尚待挖掘。

临近晚上10点,国家大剧院散场的客流熙熙攘攘,地铁通道里寸步难行;不着急回家的人们三五成群在大门口合影、闲聊,却几乎没有人溜达着奔前门商圈而去;而前门大街绝大部分店铺,9点半就已歇业,也拒绝了少数想来消磨时间的人。而且,大剧院南侧的出入口,至今未向普通观众开放,更人为切断了大剧院客流与前门商业区的消费通道。“看完演出饿肚子”,成为大剧院常客们的共同感受。

“除了气候原因,制约北京夜间经济发展的更在于业态的品质和丰富性。”邹统钎分析,北京夜间经济还局限于餐饮、购物、灯光秀,高品质的文化、体育、竞技、表演等产品亟待开发和营销创新。

几天前发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中,在餐饮、商业之外,也着重提到要促进夜间的文化、体育赛事、旅游等活动。

交通痛点须多渠道缓解

夜深了,比合生汇位置更好的西单则如同另一个世界,静到让人怀疑这里白天的繁华。商场外闲逛的人大多是保安,只有刚刚进军深夜食堂的华威商场闪着亮光,但客流却一直不太高。大悦城、君太百货、汉光百货先一步打烊,客流并未引到华威来。

晚上10点以后,西单过街天桥甚至连扶梯都关了。在深夜食堂吃咸了,连买瓶水的地方都很难找到。

如今蜕变成京城夜间一块金字招牌的三里屯太古里,也曾遭遇这样的窘境。多年前,星巴克想在三里屯开一家24小时营业店,不料因客流等多方原因无法实现。伴随着三里屯夜经济的兴起,这家店如今越开越晚,晚上10点后顾客还得排着长队买咖啡。

夜间消费氛围的养成,需要多业态共同培育。三里屯太古里相关负责人说,大量吸引年轻人的潮店、酒吧、影院都在延长营业时间,彼此互动和叠加出了如今的三里屯。在服务细节上,太古里还特意延长洗手间时间,最晚可延至凌晨两点,扶梯、照明等也会配合。

对大批消费者和服务者来说,夜间消费的培育更需要城市公共服务支撑。

“再不走就没地铁了!”如果熬到11点华威打烊,会看到西单步行街小跑着赶地铁的人们。这是西单等有意打造夜经济的商圈正面临的障碍。

几天前,市交通委披露,通过地铁1号线、2号线延长运营时间等措施来支撑夜经济发展。但公共交通在夜间依旧存在痛点。比如,一位住来广营的市民晚上11点离开华威,步行10分钟进西单地铁站还可以坐上1号线,但在大望路站换乘14号线时,已经赶不上14号线的末班车了。而夜间公交数量和线路太少,深夜搭乘公交回家时间更漫长。

也有专家建议,应更多通过定制公交方式解决深夜交通难题。

华熙LIVE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则是停车难。“虽然坐拥北京最大的单体停车场,但如果赶上演唱会和球赛,来消费的顾客就得在周边几公里外找车位。”华熙LIVE负责人说。

今夏,越来越多商业地标选择在深夜“亮灯”,叩响北京升级夜间消费的大门。但对于一座适应了“朝而往暮而归”的城市来说,塑造更有活力、配套完善的夜间消费氛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