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倒马牵羊” 红三军激战倒马坎

发布时间: 2019-07-18 | 来源: 央视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胡俊

央视网消息:继续来看《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系列报道。7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直播报道团队行进到重庆秀山县,红三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7月17日 再走长征路第37天 秀山县

秀山,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边区结合的地方,是重庆市的东南门户。红三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著名战斗之一——倒马坎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从秀山县城向西北驱车28公里,我们来到了隘口镇坝芒村,当年红三军的倒马坎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 刘济平:倒马坎现在没有那么险了,修公路之后,泥巴推下去后就把路填起来了。原来是深不见底的悬崖,道路特别狭窄,马都要牵着走。据说是古代一位官员骑马过去时,摔下悬崖,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倒马坎。

1

如今,不仅拓宽修了公路,为了确保通行安全,当地还特别在这个路边砌了一堵墙,把倒马坎的险峻给遮了起来。即便如此,在上山寻找当年战斗工事的途中,我们依然领略到了这里的山高坡斜、沟壑纵横。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 刘济平:你看周围这个地形地貌,两边都是高山只有倒马坎这条独路,一旦堵死,红军就无法通过了。

1934年夏,红三军在川黔边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深感威胁的国民党秀山当局为遏制红军向秀山方向发展,从民团中抽调上千人,总指挥杨卓之看中倒马坎一带的险要地形,以这里为重点设防,企图阻止红军东进发展革命根据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潘虹旭:跟随当地的文史专家,我们找到了当年倒马坎战斗中国民党民团的一处防御工事,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天然的溶洞。在这个溶洞的洞口还可以看到当年国民党民团用石头修起来的这样一个军事掩体,这个洞它背靠大山,它的正前方是贵州通往秀山的唯一一条交通要道,可以说是易守难攻,是当时国民党民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

1

专家告诉我们,像这样依托有利地形修筑的大大小小的工事,遍布在以倒马坎为重点的南北四十里地段内,杨卓之更号称这条线是“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 刘济平:把秀山这条路打通有利于扩大根据地,当年贺龙和红七师的师长卢冬升研究了好久,当时贺龙听说这地方叫倒马坎,说不仅要倒马,这会必须要牵他个羊。因为当时秀山民团的头目叫杨卓之,要把那个羊牵了的意思就是要把这个地方拿下。

杨卓之怎么也没有想到,红三军利用的也正是他所仰仗的地势。1934年8月30日,红三军七师主力兵分两路分别控制倒马坎左右两侧的制高点,对倒马坎敌军形成夹击之势。

1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 刘济平:一支队伍从这边山过来,另一队从另外的山上过来,把这个地方挟了后,红军势如破竹,国民党(民团)也没有办法了。当时红军(还有一路)化妆成老百姓来赶场(赶集),把驻扎在泡桐树的国民党(民团)指挥部(之一)给一锅端了。

红三军出奇制胜攻克倒马坎,割裂了敌军的防御体系,所谓的“千里防线”也就土崩瓦解。倒马坎战斗的胜利,为红三军进军秀山,进一步开拓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扫除了障碍。

红三军为何对这一带的地形、情况了然于胸,跟随当地文史专家刘济平我们来到了坝芒村王大文老人的家。王大文老人今年已经81岁了,他告诉我们,他的父亲王春和曾经组建了坝芒游击队,他们通过前期侦察,给红三军攻打倒马坎提供了不少情报。

坝芒游击队队长王春和的儿子 王大文:送情报、带路,倒马坎战斗的话,我父亲(还)救了好几个伤员,帮他们医好了才送他们回去。你不讲大的贡献,有一点点贡献,他就高兴。

王大文老人告诉我们,当年父亲一直被土豪劣绅欺压,是红军给了他起来抗争的勇气和决心。

坝芒游击队队长王春和的儿子 王大文:当时土豪劣绅要整你没办法,我父亲听到贺龙在南腰界,就去找贺龙。贺龙讲我们是为穷人撑腰的,叫他回来大量地发展游击队。

1

在贺龙的鼓励下,王春和回到坝芒组建起了游击队,并担任队长。他们穿行在山谷间,为了劳苦大众的安稳生活,持久地斗争,成为活跃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倒马坎战役中,红军用无畏的牺牲精神,让老百姓感受到,强大的敌人不是不可战胜的,信仰的力量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而老百姓甘冒风险充当侦查员,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才会赢得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