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
“戈壁明珠”石河子书写屯城戍边新答卷
马亮 红雪 韩婷 那衣
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夏季的新疆石河子四处绿荫环绕。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门前举办的《影像兵团》作品巡展,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脉络展示在了400张黑白、彩色照片里。透过照片,观众看到了1950年,王震将军带队几经勘测决定在玛纳斯河西岸建一座新城,拉开了屯垦戍边序幕,也拉开了石河子建设的序幕。
石河子——昔日石头滩今日国家森林城市。(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先是在戈壁上开荒栽树种地,接着建工厂,同步建设城市,从种不活树到建成一座国家森林城市。69年过去了,兵团人在戈壁上建出了摸得着的“海市蜃楼”,建出了“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随着国家的发展,石河子紧跟时代步伐,屯垦戍边已变为屯城戍边。
1950年,王震、陶峙岳、李铨、陶晋初等领导同志研究石河子新城建设方案。(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科技兴农夯根基
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当时兵团机关设在石河子,多年来石河子一直是兵团的中心城市。
纵观历史,农业是石河子发展之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万多名支边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石河子,其中有很多知识分子、工人,他们与军垦战士一起,以大地为“战场”,变荒漠为农田,为屯垦戌边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从开出第一亩荒地到现在,经过近70年的奋斗,石河子的耕地达到了379.8万亩,成为戈壁上的一个新世界。
石河子建设初期兵团战士在犁地。(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走进石河子总场北泉镇双泉集3连,当年支边青年开的荒地都变成了良田。连队职工胡永杰的父亲就是当年开荒的河南支边青年之一。胡永杰说:“50年前,我父亲是肩挑背扛开荒种地;30年前,我们连队是半机械化种植,一家只能种50亩地;现在,从种到收全是机械化,我和老婆两个人种200多亩地,去年棉花亩产达到402公斤。”
采棉机在石河子的条田里采棉花。(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不仅种植实现了机械化,胡永杰还加入了北泉镇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有187户社员,是石河子高科技智慧农业试点合作社。
北泉镇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土地托管,还建了网套、南瓜粉加工企业,注册了“北泉棉花”商标。以前胡永杰从没想过种植品牌棉花,今年合作社大范围使用北斗卫星导航无人驾驶播种系统,胡永杰家的棉花就是卫星导航播种的。棉花出苗后,他家的地首次使用了无人机监测保苗株数,还使用遥感大数据分析棉花预防病虫害,试用了液体肥料和智能施肥系统,现在胡永杰用智能手机遥控就能给棉花浇水施肥。
胡永杰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石河子一家企业工作,连队种棉花用上高科技引发了他的关注,这让胡永杰喜上心头——连队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人。
石河子美如画卷的条田。(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屯垦之初,兵团在石河子成立了新疆农垦科学院,为石河子以及兵团的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提供了科技保障。成立至今,该院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
从人工开荒撒种到机械化智慧农业,农业生产为城市发展夯实了根基。
农业生产变化的背后是生活的巨变与幸福。现在,胡永杰所在连队的三分之一职工家里都买了汽车,大部分人在石河子市区买了楼房。
新型工业开先河
在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石河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建起了八一毛纺织厂、八一棉纺织厂、八一制糖厂等大型工厂,开创了兵团工业的先河,也是新疆工业的开端。这些工厂纺出了新疆的第一匹布,造出了新疆的第一块方糖,书写了新疆工业的辉煌。
历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洗礼,八一毛纺织厂已年过花甲,但老厂房仍没退休。走进原八一毛纺织厂,现在的新疆如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眼前一派繁忙景象,公司副总经理徐仕忠指着织布分厂车间说:“这是八一毛纺织厂建厂时盖的厂房。当时年产纯毛布料300万米,销往全国各地;如今,以新疆如意为代表的石河子毛纺织工业已发展成全产业链。”
车间班长王爱萍说:“我在这个车间工作33年了,当初到八一毛纺织厂工作时厂里有6000多职工,上下班时厂门口人山人海,走出工厂觉得特别自豪。现在工厂效益很好,月工资近4000元,马上要退休了,看着熟悉的车间心里充满了依恋。”
新疆如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印染车间。(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王爱萍是石河子工业发展史中的第二代工人,改革开放让石河子的工业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1992年,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顺势而生,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石河子又开创了新型工业的先河。
27年来,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棉纺织名城”等荣誉。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科科长赵海忠介绍:“我们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3180家,上规模企业1200家,解决了近10万人就业,很多产品都通过中欧班列出口。”
2015年5月新疆天业集团的中欧班列首发。(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据了解,2018年石河子工业实现增加值197.7亿元,工业转型迈出新步伐, 纺织、化工、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稳健运行。
绿潮涌动绘新城
石河子距离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60公里,建城之初风沙肆虐。如今,绿色已成为石河子的底色,石河子人视绿色为城市之魂。早在1954年,石河子人就发起《护林公约》,形成了全民植树的优良传统。
石河子的“绿心”西公园。(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说起植树护绿,73岁的王课德最有发言权,他退休前是石河子的园林工人,人送外号“树痴”。他妻子也当过园林工人,现在大女儿王菲、小女儿王宁仍从事着园林工作,一家两代近60年接力为石河子造绿。
“1961年,我从青岛来到石河子干绿化,当年植树种花太困难了,挖走石头再拉来土才能种活,为了提高树的成活率,我就天天守在树边照料着,一门心思只想把树种活。”说起50多年前的情景王课德感慨万千。
退休后的王课德最常干的事是骑着自行车到处转,看到哪儿的树缺水了、生病了就立刻给王宁“汇报”。
王宁是石河子市园林绿化养护中心车队党支部书记,她说:“1998年,我刚开始工作时在街头种花,我爸说干园林好,我就成了园林工人,刚开始觉得苦,慢慢就喜欢上了。前几年我参与了城市‘玉带’明珠河的绿化和养护,我还做了明珠河景观带义务讲解员,我们石河子名符其实地有了河,我特别有成就感。”
石河子明珠河畔。(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提供)
石河子明珠河景观带一期工程于2015年完工,二期工程去年完工。明珠河长5.6公里,以灌溉防洪的蘑引渠为骨架南北穿城而过,水面最宽处108米,有“梯田式水景”、瀑布群、湖中小岛,风景中充满了江南的灵秀,设计师还在不同主题景观中融入了兵团精神、军垦文化……这些内容王宁讲解过多少遍她已记不清了。
据了解,石河子绿地面积达到了2580公顷,有230余万株大树。城区40余万人,平均每人拥有12平方米绿地、6棵大树。
巨大的绿色财富让石河子先后荣获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称号。
2019年,石河子市委提出以生态园林城市理念建“公园城市”,在老“八一”字号工业区打造“八一记忆”文化创意园,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厚植军垦文化,提升城市内涵建设,建设军垦文化新城。
军垦长歌谱新篇
石河子曾是兵团机关所在地,拥有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连、艾青诗歌馆等汇聚兵团精神的特色景区,是兵团军垦文化、旅游中心,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
82岁的老军垦胡有才是军垦第一连的“金牌讲解员”。他曾任152团10连连长,10连连部就是现在军垦第一连景区所在地,退休后他曾在景区当了17年义务讲解员。他说:“我打快板讲兵团历史和军垦故事,传承兵团精神,游客很喜欢听。”
胡有才是山东人,1956年他随部队到了石河子,住过地窝子,喝过涝坝水,而现在,他住在117平米、宽畅明亮的楼房里。
胡有才只要打起快板,兵团的历史在他口中就如行云流水一般。他不光自己当讲解员,还培养了17位讲解员徒弟,目前有两个徒弟在军垦第一连景区内工作,前几年因为身体原因,他才真正退休。
胡有才是标准的时尚“文艺老人”,他用台式电脑写作,平板电脑上网,用智能手机玩微信。
在《生活晚报》,胡有才开了专栏《胡连长讲故事》,除了写兵团故事,他还写了很多描写连队生活的小诗。他说:“石河子是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出诗人和诗歌的地方,还因诗歌闻名于世。”
当年,陶峙岳将军看到火热的开荒场景,写下了“红旗插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陈毅元帅在石河子写下了“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诗人艾青1960年到石河子生活后,被火热的城市建设画面所感染,写下了名篇《年轻的城》,把兵团精神浸入了诗句。
艾青为石河子所写诗歌《年轻的城》。(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委宣传部提供)
在石河子艾青诗歌馆里,《年轻的城》被人不断诵读,这首诗孕育了绿风诗会、《绿风》诗刊。1984年《绿风》诗刊在石河子创刊,是全国最早的诗刊之一。《绿风》汇聚培养了一大批诗人,为石河子汇聚了诗歌的力量。
《绿风》诗刊主编、诗人彭惊宇是军垦第二代,他用诗歌守护着军垦文化。他介绍:“去年,石河子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绿风诗会以及系列诗歌活动,还在明珠河畔修建了诗林。石河子有众多诗歌协会、社团,写诗读诗在石河子已蔚然成风,形成了以兵团精神为内涵的新边塞诗歌。”
2018年9月石河子第三届绿风诗会诗歌朗诵会现场。(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委宣传部提供)
2017年9月,石河子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称号,是西北五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为兵团城市发展增添了新气象。
兵团精神展新颜
不管是农业、工业还是城市建设,兵团精神都贯穿石河子发展始终。
5月18日,石河子大学把课堂搬到了石河子军垦第一连景区,该校140名参加新疆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的学员在景区里上了社会实践课,“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让学员接受了一次心灵洗礼。
兵团精神是支撑石河子不断发展的动力,从垦荒创业到筑城立业再到屯城戍边,石河子为兵团“探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推进兵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
军人选址、建城,石河子一出生就自带红色基因,有着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在兵团精神的引领下,创造出了新中国屯垦史上的诸多奇迹:北纬44°的玛纳斯河流域曾是棉花种植禁区,1951年春天,兵团第一个4台拖拉机编成的机耕组在石河子试犁,当年试种棉花成功,两年后玛纳斯河流域棉花达到两万亩,获得了亩产200公斤的大丰收,现在棉花已成为新疆农业的支柱。
石河子军垦文化广场“屯垦戍边千秋伟业”雕塑。(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委宣传部提供)
石河子工业在市场经济考验中曾陷入困境,一批老“八一”字号工厂倒闭转产,石河子迅速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以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为机遇,发展新型现代工业,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壮大二三产业,目前以兵团精神为内涵的红色军垦旅游已初具规模。
2019年,石河子提出打造新疆北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打造军垦文化中心,以“现代产业强师、科教文化名市、兵地融合典范、生态智慧家园、幸福平安石城”为发展定位。
石河子璀璨的夜景。(图片由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委宣传部提供)
作为兵团第一城,石河子一直走在时代前列。现在的石河子,已经不满足于建绿洲、森林城市,而是正在向绿色智慧城市迈进。2015年,石河子成为国家智慧城市第三批试点城市。
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书记、第八师政委董沂峰表示:“今天绿色宜居的石河子,是几代人奋斗了近70年的成果,是兵团精神抽枝散叶开花结出的果。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在建设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同时,立足农业、工业和智慧生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书写屯城戍边新答卷。”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