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2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连用了两个“第一次”,来形容这两天国务院在医学教育改革领域频出的“大动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就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这一专项工作出台文件,是第一次。国务院副总理亲自出席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并作全面系统部署,召开这样一个高规格、高层次、大规模的会议,也是第一次。”
此前一天即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月10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会前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吴岩说:“这个大会召开、文件发布,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都是史无前例的。”那么,这次大会和文件究竟释放了哪些改革信号?这次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又是什么?12日,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医疗这两个重大民生问题。吴岩说,医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既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优良的条件和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学医、从医,也为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医学教育学制学位多轨并存,临床医学人才标准化、规范化培养制度建设,特别是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吴岩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此次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比如,在院校教育方面,从入口生源质量、过程深化改革、出口质量保障等环节全方位推进改革。吴岩说,这次将改革医学专业招生办法,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鼓励中央部门所属院校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
吴岩表示,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总体招生规模偏大、个别高校单点招生数量过多,区域间医学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全科医生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也一直备受关注。12日,国家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在发布会上提到,目前医学人才队伍里面最短缺的一类人才就是全科医师,发达国家全科医师占医师总数的30%~40%,而中国只有6.6%的医师是全科医师,这直接影响了分级诊疗的推进。
在秦怀金看来,分级诊疗旨在让公众在家门口得到全方位、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如果全科医师数量不足,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就提不上去。为此,政府拟从医学教育和薪酬制度改革两个方面,鼓励医学生成为全科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
《意见》明确提到,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按照考生户籍以县为单位定向招生的办法,把本科毕业生全部纳入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吴岩表示,针对全科医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实行“县管乡用”(县医院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保证定向生回得去、用得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以此提升基层卫生岗位的吸引力。
秦怀金还透露了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超过1000万。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共319万人,但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只占总数的51%。无论从学历还是专业水平上看,中国医学人才都存在短板。
他说,接下来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严把教育质量关,按照公众的医疗需求,补齐全科医师、儿科医师、妇产科医师的缺口。最终目标就是要“提供能让老百姓满意的、信得过的好医生,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