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制图:张芳曼
1947年,3台火犁,第一个公营机械化农场白手起家。2017年,几代人卓绝奋斗,113个农场,农业类最大上市国企北大荒农垦集团发展壮大。
1年前,黑龙江农垦总局改革任务分解方案印发。1年后,这幅改革路线图在龙江大地铺开去。诸多任务中,农场企业化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带动作用。
北大荒开发建设70周年之际,沿着路线图,记者从哈尔滨城中城郊,一路东行至佳木斯三江平原,在黑土地上倾听国企改革的脉动。
城市农场:区位独特,提高土地产出率
建花卉展销中心、旅游农业园,搞现代化物流、房地产,周边还有大型商超、酒店和电影院……眼前景象和想象中的农场相去甚远。这切切实实是一个60多年发展而来的国有农场。从市中心驱车7公里,很快就到了哈尔滨东南三环路边的香坊实验农场有限公司。
作为北大荒农垦集团农场企业化改革试点中第一个挂牌的农场公司,这个位于城市中的农场颇具代表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留给种植养殖业的用地越来越少,和城市格调也不匹配。走大规模种植养殖业肯定不现实。”公司相关负责人刘辉说,“我们场面积小、土地分散,要扬长避短,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
坐拥独特区位,念好城市经,香坊农场不断探索。刘辉说,这些年,公司看准城市休闲农业机遇,把原先的果园发展成集观光旅游、果蔬采摘、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现代农业园。每年接待游客30万—40万人,旅游收入约4000万元。
离农业园不远,大型花卉展销中心十分气派。“2014年,旧花卉市场要搬迁,我们就承接过来重新改造。现在建了二期,旁边就有两条城市交通主干道,批发、零售需求很旺盛,每年租金能有800万元。”公司花卉市场部门相关负责人单祥斌说。
郊区农场:优化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
其实,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改革路线图中,除了改革试点单位、配合单位,并没有明确哪些农场应参与企业化改革。但一系列旨在明晰农场经营管理职能、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措施,正激励很多非试点农场迈出改革步伐。
离开香坊,车行40分钟来到宛若世外桃源的闫家岗农场。“我们只有几千亩耕地,农业产业很难做大。”副场长孙庆昌说,必须优化有限资源,做精做特,提高竞争力。
远离城市污染少,闫家岗第一步在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产品上做起文章:旱田采取复种模式,种植经济作物,亩效益1200元以上;水田种稻花香2号大米,走中高端产品路线。全场6500多亩地都走绿色有机的路子。
这几年蔬菜市场受南方冲击很大,蔬菜大棚发包收益不太好。怎么把大棚资源配置好?农场迈出第二步。“虽然爱吃,但城里人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绿色农产品不太放心。”孙庆昌说,“抓住这个需求,我们把大棚对外出租,有很多哈尔滨市民租了自己种菜吃。1个棚子1年4000元租金,自种自采。客人有了自己爱吃的蔬菜,还能在周末出出汗、体验农活。”
光租还不够,农场第三步打起了提升服务供给的算盘。今年,出租大棚规模将达100个,农场筹划成立专门服务团队,不仅配齐菜苗、化肥,还能按顾客要求提供一条龙代种服务。“把我们懂农活的优势发挥出来。”孙庆昌说。
荷花湖、古运粮河、八一水库,闫家岗水资源富集。加上丰富的休闲农业体验项目,农场开始整合优质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如今,温泉旅游区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度假。
机械化大农场:市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从哈尔滨坐7小时火车,再行车4小时,便进入佳木斯三江平原腹地。创业农场57万亩耕地中有56.5万亩是水田,以水稻种植为主。当前,农产品市场变化较快,面积大、位置偏远的大农场如何提高经济实力?
“大农场就要率先发展现代农业。我们一直在改进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应对市场风险和波动的能力。”副场长任艳军介绍,农场正大力推广侧深施肥技术,定位定量均匀施肥。如果农场水稻均采用侧深施肥减量10%的标准,每年能节约肥料1400吨,增加效益6000万元。
“关键是能提升产量。”农场种粮能手于全信说,“我家地里产量能提升5%,现在550亩地全用上这项技术了。”为让更多人从现代农业技术中获益,农场还对购买侧深施肥插秧一体机的农户给予补贴,原本13万元一台的设备只需7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能实现“种得好”,但如何“卖得好”?“农场领导班子不在跑订单,就在跑订单的路上。”任艳军笑言。在企业化改革背景下,创业农场越来越重视市场,分流出不少人员到营销岗位。大宗订单拉来后,根据客户需求组织水平高的新型经营主体抓紧生产,销路很不错。
从城市农场到郊区农场,再到典型大农场,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沿着改革路线图加快步伐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