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对北京南池子大街一座独门院落的违建进行拆除(2016年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题:千年古城的“治病”攻坚战
新华社记者李德欣、关桂峰、梁天韵
首都北京,一座3000多年的历史古城,在近30年的时间里,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特大城市。
然而,与发展相伴,大气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缺、人口无序增长、部分地区环境脏乱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病”愈发成为阻碍北京发展的顽疾。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调研时,要求北京市“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近三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切实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加强城市管理为突破口,打响了一场治理“城市病”的攻坚战。
这是2016年8月23日拍摄的南锣鼓巷与前圆恩寺胡同交口处的一处地下升降停车库。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万众一心 冲破体制藩篱
“交通拥堵如何缓解?”“安全隐患如何排除?”“环境脏乱如何整治?”……1月份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就要直面这些问题。”北京市市长蔡奇说。
直面问题,统筹推进。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受困于分工过细,无法形成合力的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市区联动,破解城市管理体制困局
2016年7月28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揭牌成立。“以前一处垃圾,在马路上归一个部门管,扫到路边绿化带归另一个部门管,再扫到河边就是第三个部门的事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说,“现在都归城管委管。”
成立城管委的同时,北京市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调整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增加“管理”两字,体现的是内涵和外延上的重大变化。“将一般性议事协调机构转变为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监督考核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孙新军说,这次城市管理机构、职能的调整,彻底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格局。
北京各区也在积极谋求创新,破解旧体制下“八个大檐帽管不好一个草帽”的痼疾。
2014年,石景山成为北京唯一一个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
“以前各种执法人员各管一摊,效率低。”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党工委书记宋永红说,“现在8个职能部门进驻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指挥中心,街道发现问题,驻站部门解决问题。”
两年多来,黑车、游商、违建少了,街道更加干净整洁,石景山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三位一体,城市管理不再势单力孤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城管委一项艰巨的任务。”孙新军说,中心城区建设之初,没有考虑到管线的后续发展,挖了埋、埋了挖的“拉链式”维修司空见惯。管廊建设的初衷是把各种管线集中容纳、科学管理。
2016年7月,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成立。
职能合并,效果立竿见影。2016年底,北京市首次摸清了城六区4万公里地下管线的“家底”,绘制出地下管网“一张图”。“这张图也为管廊建设难度大的区域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孙新军说。
——上下齐管,城市管理要素全动员
朝阳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可能是小区保安,可能是超市售卖员,也可能是普通路人。他们,是首都治安志愿者。他们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朝阳群众”。
“社区治安、化解纠纷、隐患排查,都是我们的职责。”68岁的治安志愿者孙成虎说。
目前,北京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数量已突破85万人,参与调节纠纷的成功率达97%。“城市管理需要包括‘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在内的市民群众广泛参与。”蔡奇说。